• 46阅读
  • 0回复

寸土不闲 四季常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03
第3版()
专栏:

寸土不闲 四季常青
本报记者 李沁源
虽然是冬天了,但在湖南浏阳县城郊公社水佳大队,如同阳春三月一般,遍山遍地是红熟的柑桔、嫩绿的蔬菜、深绿的茶兜,真是令人心情舒畅!
这是一个寸土不闲、四季常青的地方。全队三千五百多亩土地中,除水田是一年三熟(双季稻和绿肥),大部分土地一年可以收四熟或五熟。为了做到这点,社员们广泛采用了间种、套种和复种等办法。比如:柑桔园里套种茶兜,而在茶兜行间每年又种两三次蔬菜。在蔬菜地里,上一季蔬菜将要成熟的时候,又播下另一批种子。等到这批种子成长起来的时候,上一季种的菜已经收获了,互不影响。在这里,人们还巧妙地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一块地里同时播下两种作物。例如用芋头和荞麦套种,芋头主要长根部,而荞麦因根基浅,因此两者互不影响生长。
公社化以来,这个队先后垦复荒丘二百多亩,种上了果树和粮食、蔬菜等作物;在田塍地边、屋前屋后也都种上了各种作物。今年全队的单位面积产量比1958年大大提高了:稻谷提高了44%;蔬菜增加了30%;特别是柑桔,今年按常规本来是“小年”,但由于人们在柑桔地里种菜,锄松了土,增施了肥,单产比去年增加一倍半。
水佳大队在浏阳县城附近,土质较好。解放前,这里主要种蔬菜和经营果园;解放后,菜、果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57年变为余粮社。但是,真正做到寸土不闲,一地多用,出现粮、菜、柑桔、茶叶共同跃进的局面,还是公社化以后的事。
人们过去怎能期望像今天这样充分利用土地的潜力呢?那时候,每年春季,布谷鸟叫了,秧苗飞快地成长,等待人们去栽插;茶叶的新芽长得特别快,它好像要同秧苗比赛,催促着人们去采摘;而播种蔬菜也是刻不容缓的事;还有,成熟了的萝卜籽、春收作物等待着人们去收获……。这一切农活,挤到一块,往往顾此失彼,“插得秧来茶又老,摘得茶来秧又黄”,这就是当时劳动力紧张的真实写照。那时,人们不仅不能开荒地,不能在柑桔园里种菜,就是菜地也只能做到一年三熟或四熟。只有在人民公社化以后,劳动力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统一调配、合理安排,各项生产才能做到同时兼顾,全面发展。今年春天插秧和播种蔬菜的季节,都比往年提早了将近半个月。当春耕大忙的时候,大队把各生产队的部分老农调到经营蔬菜的队去种菜,根据摘茶叶的需要,把一些妇女调到茶叶较多的队去摘茶,而把年轻体壮的社员安排做挖菜土、积肥、运肥、插秧等重活上去,这样就把每个社员的特长发挥出来了,基本上做到了项项农活都不耽误。其次,公社办的工业,提供了一批改良农具和运输工具,对缓和劳动力紧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公社农具厂供应了一批犁菜土的犁,挖菜土就不再用锄头了,正是做茶的时候,公社造好了揉茶机,从此,人工揉茶为机器揉茶所代替;往年,从这里运菜到浏阳城,又从城里运肥料回来,都靠肩膀一担担地挑,今年公社有了十艘木帆船,四十多部车子,肩挑的情况已经很少了。第三,公社大办食堂、托儿所,把大批妇女劳动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往年农活最紧张的时候,也不过是两三百个妇女出工,还是只做半天农活;今年经常有七百多名妇女出工,比往年多做六万个劳动日。
人民公社还解决了粮、菜、柑桔互争肥料的矛盾。过去,肥料不足,粮、菜、柑桔都很难“吃饱”。高级社时,虽然也规定了收集家肥的办法,但社员还是把不少的人畜粪用到自留地里去了;高级社集体养的猪也很少;由于劳力紧张,土肥也积得不足。公社化后,这些情况变了,社员的集体主义思想加强了,人人都积极为公社积攒肥料;集体养了一千六百多头猪,平均为每亩地积了十多担肥;特别是大队组织了四次突击积肥运动,为每亩耕地积足了三百多担好土肥。
人民公社还便于统一安排土地,因地制宜规划种植作物。往年,这里的土地利用是不尽合理的,附近的罗江等五个大队都有插花地在水佳大队,水佳大队也有插花地在别的大队,因为隔得较远,耕作粗放。而且人们在安排种植作物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因地制宜,而是看种什么作物容易管理就种什么,那怕它产量很低。水佳大队在公社化以前,因为缺粮,把一些好菜地种了红薯;有的种粮食的社因看到种蔬菜比种粮食收入大,就丢掉粮食种蔬菜。这样,不但不能合理利用土地,而且也不利于国家按计划安排生产。今年年初,大队对土地进行了一次摸底排队,然后,根据国家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统一规划了土地,把全社所有土地分别划分为粮食区、蔬菜区、果木区、经济作物区,潮沙土少种蔬菜,潮泥土就种经济作物……。就这样因地制宜地把土地合理利用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