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探索增产的途径——覃塘公社科学研究形成群众运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04
第3版()
专栏:

探索增产的途径
——覃塘公社科学研究形成群众运动
崇国
广西贵县覃塘公社是个五万多人、纵横百余里、拥有十一万七千多亩田地的大公社。这里从前是个苦旱地区,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解放以来,产量逐年提高,但单位产量还是在两百斤以下。去年大跃进,基本实现水利化,改变了干旱的面貌,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38%;可是全年平均单产也不过四百八十六斤,仍然是属于低产地区。
为了促使农业更大的增产,公社党委在今年年初决定在公社和各大队成立“青年示范场”,以便通过科学试验,找出增产的途径。现在社办的青年示范场有九十八名青年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拥有一百九十亩成片的土地和十七头耕牛;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青年示范场也相继成立起来了。从此,青年示范场就成为公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基地。
围绕生产大搞科学试验
公社党委以青年示范场为基地,密切地结合各个生产运动和各个时期的生产内容,进行了二十多项科学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自始至终与广大群众相结合,针对群众和干部在贯彻“八字宪法”上所存在的分歧意见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不仅为党委领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根据,而且对各种保守思想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在生产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春耕,公社党委决定要提前播种,把提早播种的试验工作交给青年示范场去做。青年示范场在大寒后的十天就播下了第一次谷种。为了方便群众参观,特地在公路旁选了两块秧地。有些老农摇着头说道:“还穿棉衣就下种,谁敢做这样冒险的事?”有人答讪:“他们的谷种多呢!”真的能提前播种吗?大部分群众也抱着怀疑的态度。
种子播下了。场里对秧苗的护理,采取了一系列的科学措施。在地里插上了温度计,每天观察地面的温度变化,并进行气候预测。每当寒潮来临和霜降之前,他们就在秧田上盖上稻草,洒上干牛粪,使秧苗不致受冻。不到半个月,幼秧长得绿油油的,没有发生烂秧、死秧现象。当秧苗长到一寸多的时候,公社在这里召开了一个早播的现场会议。青嫩的秧苗,吸引着许多农民,他们要求学习示范场护理秧苗的经验。在会上,龙岭大队第五生产队长陆均祥说:“往年早浸种害得我们损失了一万多斤谷子,现在学了示范场的早播经验,再不怕了。”两天之内,全公社浸种达八万斤;一周内,全公社完成了播种任务,比往年提前了二十五天。“一季早,季季早”,今年早稻提前播种插秧,早稻收割、晚稻播种都随着提早了。往年,覃塘是清明才播种,大暑才大割,而今年却是“小暑大割、大暑大插”了,早稻收割和晚造播种提前了一个节令。由于今年收种季节提早,使全公社有可能推广了生长期较长的“矮仔粘”良种,为早稻丰产创造了条件。
采取哪一种插秧规格才能增产?这是春插时争论得最激烈的问题。公社决定采用5×3寸、5×4寸的密植规格。许多人执行了,但是心里很不服气。少数人没有认真执行密植规格,背着干部插7×8寸、8×8寸。在讨论密植规格时,许多老农坚持着要采用7×8寸、8×8寸的规格。他们说,栽得疏些,禾蔸大、禾穗长,增产多。干部和青年则主张合理密植,认为合理密植株数多,穗多谷子多。就是在主张疏植、密植的人中,也有主张用各种不同规格的。到底哪一种规格能增产?谁也不能肯定地作出答复。党委根据群众的分歧意见,把密植规格的试验任务交给青年示范场,七十多个干部、老农、青年、技术员参加了试验。在同一块田里,同时采用了5×3寸、5×4寸、6×4寸、6×5寸、8×8寸等八种不同规格进行试验。在青年示范场的带动下,全社都先后展开了试验活动。禾穗黄熟了,大家对试验的田亩进行了估产。老农看着疏植的禾苗高大、蔸大、禾穗也很长,满怀着信心说:“看吧,还是疏植的产量高!”收割时,谷子一过秤,6×4寸、6×5寸、5×3寸规格的稻田,比7×8寸、8×8寸的稻田,每亩产量高一百多斤。许多坚持疏植的农民在事实面前自动认输了。
早稻密植规格的对比试验,给群众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也给公社在晚稻密植规格上提供了根据。公社党委根据对比试验的结果,决定晚造采用6×4寸、6×5寸的密植规格。老农们对这一规格欣然接受了,插秧时再也没有偷偷搞疏植的现象了。
青年示范场在水利灌溉、深耕改土、气象观测和病虫害预报的科学试验上,也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科学试验开花结果
在公社党委的领导和青年示范场的帮助下,蓬蓬勃勃的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起来了。各大队、生产队都掀起了大搞科学试验的热潮,形成了以青年示范场为基点的科学试验网。公社有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领导整个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除有直属的青年示范场,各大队也有青年示范场二十一个,试验土地共一千零八十八亩,参加试验活动的人数达一千零六十二人。各生产小队也组织了试验小组二百三十二个,参加试验的达三千多人。在这些试验场地上,社员们进行了二百多种有关农林副业生产的科学试验。此外,还有各大队的三万二千多亩社员自搞的丰产田和丰产片。
群众性的科学试验研究活动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公社青年示范场今年种的一百四十亩早稻得到了空前大丰产,平均亩产达五百零六斤,比各大队平均亩产高出二百多斤;还创造了亩产一千零七十六斤的高产纪录。其他各示范场的早稻比全社早稻平均亩产量增产41%。
由于示范场的带动,由于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的开展,全社提早了耕种季节,采用了合理密植,进行了深翻改土、合理灌溉,全部采用了水稻良种……。今年全社早稻平均亩产三百零一斤,比去年增产52%;已收晚稻二千九百多亩,平均亩产达六百一十斤。
在进行水稻种植各种试验的同时,示范场还在全社推广了猪、牛人工授精的技术,基本消灭了猪、牛空怀现象。今年1至7月,全社有一千零五十头猪是人工催情、授精的,占母猪总数74%,受胎率达98.1%,一般生下猪仔十至二十只,比自然受精大大增产。此外,还研究了医治各种猪病的中药,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流行。
通过青年示范场的科学试验实践和举办各种技术人员训练班,今年上半年,全社共培养了三千多名插秧能手,一百多名水文气象、病虫害预报人员和牲畜人工授精技术人员。通过这些试验和技术改革,大大丰富了干部、技术员和群众的科学知识。
公社为科学试验提供条件
科学试验在覃塘公社放出了异彩,开始为覃塘人民找到了增产的途径。这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巨大胜利。只有公社化以后,才有可能统一调配土地、物资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系统的科学研究。
公社成立后,社员收入增加了,生活有了更大的保证;有了食堂、托儿所,把许多劳动力解放了出来,这才使广大社员有参加科学试验活动的可能。以覃塘大队来说,1957年全队七百多户口粮,不够吃的人数占30%。而今年,除了5%的人家因为疾病及其他特殊原因缺粮外,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缺粮户的生活,也得到了公社和大队的照顾。1957年,这个大队全队发给社员的工资总额为八万九千多元,而今年支给社员的工资共达十五万二千多元,社员的工资收入增加将近一倍。社员生产生活的迅速提高,给科学技术的普及打下了物质基础。
当然,覃塘公社从科学上摸索增产途径的工作,还刚刚开始,许多生产上的改革,尚待人们研究。
(摘自广西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