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要正确地反映生活的真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09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要正确地反映生活的真实
延泽民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许多好作品,正确地反映了黑龙江的新面貌。但是也不容否认,有一些作品对黑龙江的自然面貌作了不确切的反映,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作了片面的、不真实的反映,因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了一种不正确的观念。例如,有的人一提起黑龙江,就好像总也离不开“北大荒”这个概念。而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就置身于一片荒凉的可怕的背景中。当然不难理解,在这样恶劣环境中进行忘我劳动的人们,无疑义地应当说是英雄好汉。也正因为如此,作家笔下的英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而有的出版社、刊物编辑部,也颇感兴趣地鼓励作家们写这类作品,因为据说它有“传奇性”,又据说是富有“地方特色”能够吸引读者。
诚然,黑龙江曾有过荒凉的历史,那是在反动地主军阀统治的时代,是日本帝国主义宰割压榨的时代。但是它今天变样了,那种凄凉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出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黑龙江今天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机械化也正在实现中,而有的作家不充分反映这些崭新的面貌,总是抱住“北大荒”这一陈旧的概念不放,难道这是一种正确的创作态度吗?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省委几位书记写了热情奔放的诗篇,真实地准确地反映了黑龙江的过去和现在,他们送走了“北大荒”,欢欣鼓舞地迎接了今日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可是有的作家仍然抱住“北大荒”不肯放它,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感到失望了。
看来为了扭转这种只顾猎奇而不顾生活真实的形式主义的倾向,还要经过一番斗争的。大家知道,文学作品总是要描写人物的,描写人物的目的又是为了反映生活、反映社会意识以及完成某种主题意念等等。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典型,塑造英雄形象。而英雄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站起来呢?请注意:有的人就在此地找到了一个据说是千古不变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使人物立身于最恶劣的环境中。难道在枪林弹雨中,在饥饿和寒冷、大风大雪中战斗与劳动的人们不是英雄好汉么?是的,确实是的。但是,问题在于今天的黑龙江是什么情况,难道是这样的吗?不,它和从前的情况不同了!既然这样,一个新时代的作家能够为了轻而易举地树立人物形象的目的而违反时代的真实吗?一句话揭穿,有些人所鼓吹的恶劣气候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见过,假如见过,那也正如同我们祖国美丽的苏杭曾有过十级台风一样,那是偶然的。你不能因此就以为那里整年都有那么大的台风。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这是对美丽的黑龙江自然景色和新的面貌的歪曲。它除了给人们以荒凉可怕的印象之外,什么效果也不会产生。
我们今天所以处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革命英雄主义时代,是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由于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由于战无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的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党、这样的思想和路线引导与鼓舞下的人民。因此他们斗志昂扬,干劲冲天,以忘我的劳动热情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他们的心有多么热啊!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么丰富啊!他们的道德风格多么高尚啊!难道不是这样吗?既然如此,作家就应当积极地去挖掘人们这种心灵境界,而不应当只是片面地热中于不现实的描写自然现象的险恶,否则,那岂不正是降低了时代的气息?不正是把我们新时代的英雄人物给简单化了吗?作家观察生活,总是应该首先看到新生的前进的东西,富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大量普遍存在的东西,一句话,向前看,不能向后看。这是一个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反映生活真实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从来反对在我们的艺术描写中单纯追求人物环境的奇特或惊险场面,来迎合一部分人的好奇心理,从而把我们时代的新面貌庸俗化、简单化。当然,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描写在特定环境下的荒凉和自然环境的险恶,但那是另一个问题。
我们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阐明一个问题:我们伟大祖国的黑龙江今日的真实面貌是美丽的、富饶的、温暖的、可爱的!它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四化”正在实现中。而更加光辉灿烂的景象就在我们已经迈开大步要奔赴的不远的前面。一切作家艺术家们,必须真正看到这种新的形势和新的面貌,并立足于这种新形势的面前,置身于这种奔腾的生活海洋激流之中,并且应当大喊一声,叫那些抱住“北大荒”不放手的人们赶快撒手!
(摘自十一月二十二日黑龙江日报“抱住‘北大荒’不放呢?还是歌颂富饶美丽的黑龙江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