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后来者迎头赶上 广东新建的高等学校迅速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1
第4版()
专栏:

后来者迎头赶上
广东新建的高等学校迅速成长
本报讯 去年大跃进中,广东省共新建高等学校三十六所,包括省属和广州市、各专区举办的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范等各种性质的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院。这些学校经过一年来的努力,现在已成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材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学校现在都符合中央提出的关于新建高等学校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即学生都具备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采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修业年限符合高等学校的规定,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这些学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在政治思想教育和教学、学校的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担负着培养华侨学生主要责任的暨南大学,创办不过一年,已成为设置了七个系、十四个专业和预科,拥有学生一千六百多人的具有规模的综合大学,同时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占该校65%的华侨学生为例,许多人虽然由于国外的教育情况同国内有所差别,教师进行教学和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一般较多,但却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例如,上一学年结束时,中文系三十一个华侨学生中,有二十一人是成绩优良的。在华侨预科学习的二百八十五名学生中,有一百四十一名由于学习成绩好,不用通过考试就直升该校本科学习。该校师生还结合生产劳动,完成了二百多项科学研究项目。其中如水产系副主任廖翔华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鲢鱼人工产卵孵化的研究,和化学系副主任陆启荣关于治疗血吸虫病新药合成的研究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成果。去年在华南工学院的造纸、化学两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南化工学院,现在已有学生三千人,他们由于坚决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学生的政治和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今年暑期毕业的两百多名毕业学生,不仅能够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而且由于一年来参加生产劳动的结果,作出了质量良好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如橡皮工学专业毕业学生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毕业设计,其中有工厂的总平面布置、物料平衡等各项设计,并通过了答辩。二十四个毕业学生中,就有二十一个由于成绩优良,得到设计院的好评。由于新建高等学校的日益巩固,目前各校的在学学生人数已达一万六千多人,占全省高等学校学生人数的47%。
广东省新建高等学校获得巩固的原因,除了各校师生的干劲很大,和由于广东省的中等教育较发达,录取学生的文化水平有保证的有利条件以外,还由于以下的几个原因:在创办的时候,比较充分地考虑到建校最需要解决的设备、校舍、教师等条件。三十六所学校中有二十三所是由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中“戴帽子”建立起来的。这种“戴帽子”的方法可以实行,是因为这些中等学校都具备有校舍、设备,高中有基础课教师,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较多,发展为高等学校后只需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新教师,提高原有教师,补充设备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学校是从老高等学校分出一些系、科,在这些系、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学校,在人力、物力上也有一定的基础,困难较少。
各级党委的关怀重视是办好新建高等学校的关键。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对新建高等学校曾给予许多指导和帮助,对各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育方针的贯彻等问题上,都曾通过会议等形式给予指导,同时又组织老校介绍教学经验,组织教学视察等,解决他们在教学上的困难和问题;在人力和物力上,也给予许多帮助。去年和今年暑期,分配到广州市和专区新建高等学校担任教师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已有四百多人。各专区的中共地委对新建高等学校的工作也非常重视。许多地委都配备地委委员、副书记、部长作新建高等学校的领导干部。许多地委都成立了高等学校领导小组或高等学校党委以加强对各高等学校的领导。
老高等学校的支援和帮助对办好新建高等学校起了很大作用。中山大学、华南农学院、中山医学院等许多老校都曾克服本身的困难,调出老教师支援新校,同时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出人力为新校培养师资。各老校还采用许多方法帮助新校提高教学工作。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工学院等老校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寒假,都曾分别和同一类性质的新校举行集体备课会议,和新校教师共同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和辅导问题,帮助新校作好下一学年或学期的教学工作准备,和解决新校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黄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