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论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1
第7版()
专栏:

论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俞明仁
农业落后于工业的历史现象可以克服
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大物质生产部门,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农业给工业提供粮食和各种原材料,提供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不断向工业输送强壮的劳动力;现代工业则给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劳动资料和给农村居民提供日用工业消费品,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满足农民生活用品的需要。因此,农业是工业借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工业则是农业技术发展和提高的最重要的源泉。
如果撇开久已存在的手工业不谈,现代工业是在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才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其他条件之外,还要以农业的发展为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本国农业或者外国农业的一定发展程度,是资本的发展基础。”(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第42页)
但是,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毫无例外地农业总是落后于工业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列宁指出:“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这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现象,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遭到破坏、发生危机和物价高涨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列宁全集”第二二卷第84页)
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它使几千年来城市和乡村的对立进一步加深了,城市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长期陷于技术落后和愚昧无知的状态。这种情况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落后于工业还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工业的畸形发展愈来愈需要殖民地提供农业原料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国和农业国间的掠夺性质的国际分工。农业落后于工业使农产品的价格高昂,工人阶级的生活
日益恶化和工业品的成本提高,这一切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矛盾,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无法克服的。但是,这种情况,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会逐渐被克服的。马克思说过:“……工业比农业发展得更迅速这件事,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特征。但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差异,是能够消灭的。”(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二卷,第247页)
农业发展对推动工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与逐渐克服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矛盾的同时,农业对工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比起资本主义来也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农业不是消极地适应着工业的发展,而是积极地对工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提供人力资源方面。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人力来源依靠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依靠农村人口自发、盲目地流向城市;在那里存在着庞大的相对人口过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根本不会发生破产的事情,失业现象也消灭了。这样,就需要有计划地在工业和农业之间调配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中调出大批劳动力来补充城市工业建设的需要;同时,在农村中也要腾出人手来从事中小型的工业生产。毛主席早就指出过:“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要从农业中抽出人力来办工业,只有在农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才办得到。因此,在这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有五亿多农民,其中有二亿以上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就能在保持农产总量不变的情形下腾出二百多万个整、半劳动力来。设若其中一半用之于增加农业生产,另一半投入工业生产,那么,转入工业生产的整、半劳动力就有一百多万人。因此,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对推动国家工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资金积累。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也曾从农业中吸取过资本,那是通过对农民小生产者的掠夺,通过不等价交换和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而得到的。同时,资产阶级的国家,也通过税收的形式掠夺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人和农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他们共同担负着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任务。虽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与工人比较起来每个农民提供的积累也较少。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占着绝对优势,因此,农民所能提供的工业化资金的数额是很多的。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形式:第一,通过农业税的形式。社会主义农民摆脱了地租的剥削,他们的生活因之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可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一定的资金积累。第二,国家通过向农村销售轻工业品,向农民收购农副土特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第三,广大农民的储蓄存款,国家也可以将其一部分用到工业建设中去。
社会主义农业对工业发展的第三个促进作用是农业向工业提供粮食和原料。工业建设首先需要粮食,没有粮食,工人和城市人口就没有吃的。发展轻工业需要有农产原料,某些重工业部门也需要农副产品作为辅助材料。资本主义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是从农村自发地流入城市,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以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国家还不断地从殖民地附属国取得粮食和原料(英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粮食和原料的生产都是有计划地进行的。这样,粮食和原料的生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不仅轻工业是如此,重工业也往往是如此。从我国十年来经济建设的情况来看,凡是农业丰收之年,农业产量增长速度较快,当年或者次年的工业生产增长也就较快;反之,凡是自然灾害较大,影响农业增产,当年或者次年的工业增长速度也就较慢。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也是从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开始的。
社会主义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市场问题上。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必须销售出去,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化和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农业落后于工业是其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使工业品的销售遭到困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更使资本主义商业萧条,工业产品不易销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情况就完全相反。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这是推动我国工业生产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我国从1952年到1958年,农民收入增长了42.9%,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额增长了373.8%,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毛主席在谈到工业发展的市场时,除了谈到轻工业和农业的密切关系之外,还着重强调了农业作为重工业市场的重要意义。他说:“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在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时候,显得十分重要。
可见任何忽视和低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农业只应该消极地适应着工业发展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对实际工作也是有害的。
以重工业为中心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进一步提醒我们,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同志把工农业的关系提高到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来认识,这对实际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实现国家工业化不仅仅是如何进行工业建设的问题,而且必须考虑如何建设农业的问题。并且后者还是前者的基础。毛泽东同志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个方针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基本原理,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原理,社会再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前者主要表现为重工业,后者主要表现为农业和轻工业。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关系,实际上主要表现为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扩大再生产,需要有:第一,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二,追加的消费资料,第三,追加的劳动力。追加的生产资料主要是由重工业生产的,追加的消费资料和劳动力则必须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在后者之中农业尤其重要。因为农业不但生产粮食和轻工业原料,而且还是扩大再生产中补充劳动力的巨大源泉。社会主义再生产是以高速度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因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要努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展。
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既然表现了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相互关系,因之它也就构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中的最重要的内容。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使其协调地互相配合地向前发展。因此,“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也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所要求的。正确地执行这个方针,就能抓住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的比例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强调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一再向我们提醒积极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就是这个道理。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1958年的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31.4%,同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增长829.4%,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今后要保证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既要继续发展工业,还必须首先保证农业的迅速发展。采取什么办法迅速发展农业呢?
马克思指出实现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一种是在技术提高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当然,这两者在经济生活中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以农业生产来说,前者的办法就是增加农业劳动力数量,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每亩地上的用工量等等;后者的办法是实现农业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们一向是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改革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在我国情况下实行农业技术改革的科学总结。但是,由于我国过去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不能给农业提供大量的机器、化肥、电力、汽车等等,因此,过去几年,农业技术改革只能在一定的规模上进行,在某些情况下,还不得不较多地采用第一种扩大再生产的形式。
现在,我们的情况要开始改变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已给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的继续跃进,又使我国的工业建设获得更大发展。工业支援农业的力量大大增强了。1958年工业向农业提供的主要生产资料达三十一亿五千万元,相当于前五年提供的生产资料总和五十一亿九千万元的一半以上。并且,由于我们在工业建设上贯彻执行了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已使我国的全国城乡都广布了一定的工业技术力量。此外,在我国农村已经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制度,可以容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生产力,从而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最广阔的道路,这就是说,我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社会条件,也已经是充分具备了。今后应该以更多的力量去支援农业的现代化了。为要尽快地实现农业技术改造,重工业的生产必须大大增长,特别是要给农业生产更多的机械、农具、燃料、电力、化肥和建筑器材等等。同时,轻工业也要供应更多的生活日用品。因此,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迅速发展农业,也要求工业更快地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仍然是迫切的任务。忽视这一点,也是错误的。必须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