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钳工的工具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3
第2版()
专栏:

年轻人的创造
钳工的工具机
刘耀黎
今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机械系统土设备、土办法的比武大会上,出现了一部钳工工具机,能干十一种活:刮研、钻孔、绞孔、攻丝、锉、锯、磨、抛光、拧螺丝、铣小槽等,为钳工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打开了一条门路,被大会评为一等奖。创造这部工具机的,是长沙机床厂二十七岁的共产党员、仅读了三年书的四级钳工钟祖荫。
说起创造这部工具机,却有一番斗争过程。
在1958年,长沙机床厂党委动员全厂职工大闹技术革新,不少老师傅、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把又累又慢的手工刮研改成机械化,纷纷动手试制刮研机。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试制,都没有成功,有些人碰了钉子,把试制念头就打消了。这时,钳工钟祖荫挺身而出,大胆地提出试制刮研机的要求,这个消息一下就传遍了整个车间,有人说他是“冒失鬼”,是“癞头哈蟆打呵欠,口气大”,可是党组织和另外一些同志都热情地鼓励他。工人谭炳南、技术员王建中马上积极帮他出主意。其实,钟祖荫何尝不知道这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但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钳工机械化的理想,他毅然决然地要这样做。
他边学习、边设计、边改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做成了一部刮研机,可是由于刮削力量太小,根本不能使用。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钟祖荫到长沙市区去。
“轰,轰轰,轰轰轰!”震耳的引擎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一辆汽车正向山坡上爬行,他仔细一观察,发现引擎转得很快,车轮却转得很慢,汽车马力加大了,促使汽车慢慢爬上岭,他马上联想到:在刮研机上装上一个马达和机械变速器,不是也能提高刮研机的刮削力量吗?他马上赶回厂里,当天便设计成了一个伞齿轮变速的方案。党委书记傅声远同志看到这个方案非常高兴,将图纸交给加工车间立即赶制出来。可是第三天装好后试验时,刮削的力量虽然加大了,可是力量还是太小,不能使用。他想:刮研机的马达如能变速,不就可以增加刮削力量吗?但他不懂电机知识,便去请教电器工程师金汉卿,电工李柱老师傅,他们帮他把原来的马达改装成一个六级变速马达,刮削力量进一步增大了,不过还是不足。钟祖荫又进行了十多次的试验,仍然遭到了失败,这时不少人觉得成功的希望越来越小了。有些人劝他说“早收场”算了。在这紧要的关头,钟祖荫没有动摇,他对于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都看成是对自己革命意志的考验。到深夜,他还在学习技术书籍,苦思苦想。终于,在以后的试验中,他发现在马达转速加快以后,软轴的刚度不够,必需把软轴改为方轴。这就要把方轴接头和偏心轮用“闪光焊”对焊起来。他根本不懂焊接,厂里也没有人能掌握“闪光焊”,于是,他又不得不学习苏联出版的“电加工学”译本中关于接触焊部分。要学习这种高等学校的课程,这对于一个只念过三年小学的普通工人说来,是多么不容易的啊!开始时,他连续看了二十多遍,也领会不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单是“一次电流”、“二次电流”、“电阻系数”等技术名词,就把它顶住了,于是他请文化水平高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教他一字一句地学习,还找些通俗的电器、物理、化学书籍作参考,并且一面逐步试验。就这样边学边做,先后共学习了四、五十遍才学懂了闪光焊的基本知识,突破了最后一道难关,将刮研机试制成功了。
以后,他又在刮研机上装置电钻、磨头、丝锥、攻丝,经过他的不断改进,这个不到六十公斤的机床,不仅能够进行刮研、钻孔、绞孔、攻丝等操作,而且还可以从事锉、磨、抛光、铣小孔等十一道工序,成了一个轻巧灵活的钳工工具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