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武乡各级党委打开养猪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4
第1版()
专栏:

层层建立指导组时时召开现场会
生猪猛增七万头 跃居山西第一位
武乡各级党委打开养猪局面
本报讯 十个多月来,山西省武乡县的养猪事业出现了高速度发展的局面。全县养猪数量由今年1月份的三万多头、平均每户零点七头,发展到11月份的十万余头(圈存猪八万六千多头)、平均每户二点三头,比去年增长一倍半,跃居山西省第一位。
养猪事业的发展,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好处。首先,增添了数量多、质量好的肥料。去年全县每亩平均施肥七十担,今年每亩施肥达到一百一十担,猪肥占到整个肥料的14%。由于肥料的增加,今年在旱、雹、风、虫等严重灾害的情况下,全县粮食亩产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增加了二十多斤,每亩平均达到二百四十多斤。其次,支援了城市对肉猪的需要,也增加了群众收入。1至10月份,全县共卖膘猪一万四千九百七十四头,收入达到农业总收入的8.9%。仅这一项,全县每户平均就收入了十八元。由于收入增加,全县约有四十多个管理区改变了贫困面貌,四千多户连年欠款今年变成了存款户,六千多户变成了自给户。
武乡土地多(每人平均近四亩地),肥料缺,一向以自然肥为主。今年县委在部署增产措施时,决定大力养猪积肥。但是,在干部和群众中遇到了一些思想障碍。有些人把养猪和生产对立起来,认为“生产这样忙,哪能顾上养猪”。有些群众因为没有养猪习惯,认为猪源和饲料很困难,缺乏养猪的信心。为了打破这些思想障碍,中共武乡县委会专门责成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吸收农工部长、农建局长、商业局长、银行行长、共青团书记、妇联主任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生猪发展指导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定期研究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大力推广养猪经验。并指定公社、管理区、生产队,由层层书记为组长,组织各级生猪发展指导组。同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大中型现场会十多次,充分地交流了各地养猪的先进经验,表扬了养猪先进单位四十四个,树立了养猪标兵三百多个。还把每次现场会变成互通有无的调剂会,共调剂了母猪三千多头、种猪一千多头、小猪两万头和猪医生二十多名。县和公社又拿出了约十万元的现款,帮助管理区建立了猪场;管理区也拿出了一定的款项扶助社员养猪,并发动社员之间互相调剂,克服资金不足等困难。
高速度发展养猪,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武乡县接受了过去的教训,今年养猪一开始就注意了以集体饲养为主,公养和私养并举。1957年由于只重视社员个人养猪,忽视集体养猪,结果全县一年仅有生猪一万多头;1958年光强调了公养,又不重视社员私养,生猪虽然有发展,但总共也只有三万多头。今年,武乡县首先大办县、公社、管理区、生产队(食堂)集体养猪场,根据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长远打算,共建立了大、中型猪场七百七十五个,集体养猪达到五万三千三百二十头,占全县养猪总数的62%。同时发动社员养猪,公社和管理区的猪场保证供给社员猪源;每天还给养猪户留下一定的时间喂猪和采集饲料。公社、管理区的猪医生和社员订有合同,负责治疗私养病猪。由于县、社、区的大力扶持,社员养猪共达三万二千六百八十头,占全县生猪总数的38%。
全县生猪由小量迅速向大量发展,带来了饲养管理、饲料来源和防治猪瘟等新问题。公社和管理区挑选了热爱养猪事业、有初步喂养经验和政治可靠的饲养员,组织了专业饲养队伍;按照猪的大小、公母,实行了分类管理,分槽喂养,作到了猪猪有圈、圈圈有防冷、防热、防狼设备。同时对饲养实行定任务、定投资、定工分、定人员、定繁殖、定长肉、定积肥的“七定”的办法和确定了对饲养员的报酬与奖励。对社员养猪,也合理规定了肥价。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饲养员的责任心和社员的积极性。在饲料问题上,除留了一部分精饲料外,根据计划,每头猪留了一分饲料地,并大力发动各公社开展采集野菜运动,又把谷糠、玉米轴、山药蔓等代饲料全部利用起来,保证了生猪有足够的饲料。为了保证生猪健壮,县和公社分期分批训练了一千五百多名猪医生和防疫员;依靠这支骨干力量,用包干负责的方法,帮助公社、管理区、生产队的猪场和社员户,培养了大批“土医生”,基本上作到了那里有猪,那里就有猪医生;对生猪还定时进行检查,注射预防。
目前,武乡县正在今年生猪比去年翻了一番多的基础上乘胜前进,确定明年全县生猪发展到二十六万头,实现每人两头、每亩粮田半头的指标。为了实现这个指标,全县已着手解决猪源、饲料、养猪工具改革等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