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草原新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4
第6版()
专栏:

草原新景
本报记者 密吉德道尔基
变了,变了,真变了,
千年游牧变定居;
牛羊成群数不尽,子孙满堂笑不完;
草原开遍幸福花儿,感谢毛主席共产党。
这是流行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一首歌谣。它描述了蒙古族牧民,结束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以后,生产、生活上所起的巨大变化。
12月5日,记者访问了这里的西拉姆林牧场定居地。这儿群山环绕,水草丰美。有一条叫西拉姆林的河,穿过牧场,流向远方。河面已经封冰,河北岸,是一幢幢房屋和一些蒙古包,还有许多牲畜固定棚圈。在牧村中间的一个谷场上,十多个牧民正忙着给饲料脱粒。村里,窗明几净,鸡犬相闻。这里就是乌兰图格人民公社的一个定居地——忠额克牧村。
牧村党支部书记罕德玛(蒙古族)同志,是位热情的中年牧民妇女。她说,居住在这个牧村的二十八户牧民,解放前都是半游牧半定居的。解放后,全村的牲畜增长了二倍多,十五户牧民盖了三十五间新房,其余十三户也把半定居时期的旧房子,修整一新。从此,全村牧民完全定居了下来,牧民的生活就变了样。
当我们到乌力吉金嘎牧民家作客时,面前出现了一副完全和游牧时期不同的家庭生活景象。乌力吉金嘎牧民的住宅,有一幢座北朝南的五间大房,这就是他们的卧室和客房。东西两侧,还有两间厨房和两间仓库。靠下边又修建了固定的牛羊棚圈和马厩。房屋的向阳处,都是明窗,镶着玻璃。里面特别干净,有天棚、火炕。正面墙上挂着毛主席像,下面是一排衣柜。炕上铺着席子和毛毡,放着六、七床花被褥。屋里生着火炉,暖烘烘的。有两个小孩,穿着夹衣在炕上玩耍,也毫无寒意。而这时,外面已是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季节了。
乌力吉金嘎,解放前给牧主和富裕户,扛了三十多年长工。解放后,乌力吉金嘎一家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从1952年开始,他就增建和修建房屋,又给牲畜建筑了固定棚圈。不几年,就完全定居下来。定居后,乌力吉金嘎一家,再不像游牧时期那样,跟着畜群游动了。妇女怀孕生产,都在定居地,母子很安全。乌力吉金嘎有六个子女,其中三个都是解放后生的。1956年,大儿子结了婚,乌力吉金嘎又抱上了两个小孙孙。现在,乌力吉金嘎一家,已有十一口人了。这样人口众多的牧户,在草原上还是稀少的。定居后,乌力吉金嘎的牲畜,损失很少,六、七年中,就增加了一倍多。现在,他除了入公社的二百多只羊、一百二十多头牛马外,还自留有奶牛、乘马和食用肉羊。他的妻子娜热,在定居地上喂了两口猪和几只鸡,这在游牧时候是办不到的。今年,他们一家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乌力吉金嘎高兴地说:“现在定居了,公社化了,我们牧民既有人,又有肉面,穿甚有甚,生活可大变了!”
在广阔的冬季牧场上,记者作了一次巡礼。在每个居民点上,牧民们都兴建了房屋和大量牲畜棚圈,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公社党委书记龙套(蒙古族)同志告诉我,随着定居的逐步实现,和国家给牧民免费治疗各种疾病后,全社人口增长的特别快。解放前,全社平均每三个已婚妇女,才有一个小孩;现在,平均每个结婚妇女,就有四个子女。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牲畜获得空前大丰收。现在,全社牲畜总头数,比解放当时增长了一点五倍。今年牧民们在定居地上,又新建了一百多间永久性的牲畜暖棚和十四个大型暖圈,加上原有暖棚暖圈,全社所有牲畜,全部实现了三化:仔畜暖棚化,母畜半棚化,牛羊暖圈化。牲畜过冬度春,再也不怕暴风雪了。而且,平均每一百头牲畜,还打了一眼水井,实现了四季牧场的井网化。
解放前,这里的牧民是不会种地的,近几年,随着定居地的建设,牧民们在汉族农民的帮助下,边学边做,每年都在牧场上种了饲料。今年全社种了各种饲料作物一万多亩,收获了一百五十万斤粮食饲料。生活在这个草原上的牧民,今年就结束了依靠国家供应粮食饲料的历史。牧民们留足全年口粮和牲畜饲料外,还向国家出售了二十万斤粮食(去年国家还供应了他们七十万斤粮食饲料)。在公社中心点和各定居地上,都有小型粮食饲料加工厂、铁木厂和缝纫厂。今年,缝纫厂就为牧民做了四千三百多件衣服。现在,全社牧民还养了三百四十多口猪、一万多只鸡。牧民的家里,都贮备了白菜、马铃薯,有的还腌了咸菜,他们每天除了喝牛奶茶,还吃到羊肉炒菜和饭,生活丰富多样。
在忠额克牧村,我还参观了村里的牧业机械化试验站。这个站是今年国家帮助牧民建立的,现有两台拖拉机和一些新式农业机械。明年还要增加一批拖拉机、打搂草机和剪毛机。牧民们高兴地告诉我,定居了,公社化了,我们的畜牧业也快机械化了。(附图片)
上图:牧民乌力吉金嘎正和社员们一起打收饲料。
下图:乌力吉金嘎的妻子娜热饲养了猪和鸡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