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治山治水的能手——高华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5
第3版()
专栏:

治山治水的能手——高华堂
本报记者 曲一凡
高华堂,是湖北西北山区的治山治水治土的红旗手。他领导着郧县大堰公社建设管理区群众,十年如一日,向自然开战,把穷山恶水、草木不长的荒山秃岭,变成山青水秀、稻香果甜的花果山。
穷则思变
熟悉高华堂的人,最佩服他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对于建设山区改造自然面貌百折不挠、坚韧顽强的事业心。解放以后,年仅二十多岁的雇工和木工出身的高华堂,担任着乡农民协会主席。土改结束,他就十分关心根治穷山恶水的事。
一天,高华堂同副乡长杨明道从乡农会走出来。农会就扎在翻山堰的一条山梁上,对面也是一座高山。两座对峙的山峰中间,是几百丈深的狭谷,响耳河水在狭谷里湍急地奔流着。他们从这山望到那山,到处是乱石荒坡,山高坡陡,沟深河浅,树林矮小,野草黄瘦,庄稼苗细弱似线。他们都是在这穷山沟里长大的,对山里人的苦难体会最深。当他们走下山坡,来到一条古老的翻山堰水渠跟前,忽觉得眼前一亮,只见在几里长的渠道下面,摆开几十亩梯田,稻谷长得爱人,渠水潺潺流着。荒坡与梯田,这是一幅多么鲜明的对照啊!高华堂从此拿定主意:在党的领导下,带领群众根治穷山恶水。
高华堂一心一意要在山区打开一条新路。他先带起头,把土改中新分的三亩山坡地,改成了梯田。不久,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这时高华堂是党支部书记。他组织了第一个只有六户的换工互助组。互助组一成立,他就和大伙商量,先就老翻山堰的水改了几亩梯田,当年栽上水稻,产量就比坡地翻了几番。组员们尝到了甜头,劲头更大了。
高山流水
1955年冬天,党中央发布了加强山区生产建设的指示,接着又掀起了并大乡、转高级社的热潮。翻山堰乡和相邻四个半乡合并,建成一个大乡——建设乡。全乡办起了九个高级社,90%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高级社。高华堂当选大乡党总支书记、杨明道为副书记。老高同他的伙伴们说:“这一回,修渠的事可有门路啦,定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接着他们爬山越岭,穿沟过涧,到处察看地形,选定修渠路线,然后就在党总支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治水治山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修建五十几条盘山大渠,在一个冬春全乡改造梯田一千五百亩。后来这个治水治山规划在乡农民代表会上通过了。接着从县水利局派来一个水利技术员,协助测量渠道。高华堂领他粗粗看了周围的地形,这位技术员摇头说:“老高,难哪!这工程很大,渠长、坡陡、沟多,花钱多,可不能盲目动工哇!”他顺手开出一份工程账单:水泥、石灰、炸药、钢钎、铁锤……等,都是成千上万,估计起码得花万把元的投资。技术员走了。高华堂连夜跑到区委会请示,区委书记鼓励他说:“这就难住了吗?你们不会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干起来!”高华堂从区里回来,就找干部、群众积极分子一起商量。首先提出测量渠道,自己动手干。高华堂幼年也学过木匠,砌屋吊线的事也通达点儿。他同老木匠涂国炳一起,带上木匠惯用的长尺杆,在尺杆上挖一道槽,灌上几滴清水,代替“水平测量仪”。他们站在这山,往对面山上瞄准,测一段,撒下石灰印,后面大批人马便开挖渠道。原计划用的水泥,改由社员自烧石灰代替。炸药,请出老猎手李振清等配制土炸药。钢钎、铁锤,凡是社员有的都自带自用,不够的再由社里的铁匠开炉自造……。有广大群众支持,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
渠首安在哪里?也曾引起不少的争论。乡里有条老翻山堰,可是渠首起得低,渠路短,水不足,只爬到半山坡,就直泻而下。高华堂曾经无数次地沿着老翻山堰,从渠尾走到渠首,琢磨出一条道理: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治水先治源,水源高,渠路长,水位就能抬得高,引水上高山。于是他带领群众从老翻山堰的渠首,逆响耳河而上,找到了马鞍山下的河水源头。他们把源头的二十八口泉全部疏通,泉水翻滚汹涌,响耳河的流量顿时大增。他们就从拔海一千二百多米的马鞍山的脚下,新开一条十五里长渠,由河床到山坡,由山坡爬上山梁,渠水潺潺流上了拔海六百多米高的九里岗上。这是全乡开天辟地第一条盘山长渠。
遍山梯田化
1957年春天,中共郧县县委第一书记崔明全来到九里岗,由高华堂等领着参观了新修的盘山长渠,和山坡上新改的梯田。崔书记称赞高华堂他们这件事办得好,同时又鼓励说:
“老高!你们有这么多的水,这么多的山,能不能进一步把所有的山都修上渠,把所有的坡地都改成梯田呢?”
“能!一定能!”
“对!共产党员的眼光,就是要看的更远些。”
老高送县委书记走后,马上又召开党总支会议,讨论大修水利、大改梯田的全面规划。由这年入冬起,在建设乡掀起了野火燎原、热气腾腾的治水治山新高潮。
起初,他们是按一个小队、一个小组为单位改田,分兵把口,各占一架山。干了一些日子,由于人力单薄改田不多,群众看不出显著成绩,逐渐有些松气。党总支发现这个问题,决定集中人力,重点突破,实行大兵团作战。全乡分成几条战线,由高华堂率领大队人马专管修渠,几天就突击完成一条盘山渠,接着再修第二条、第三条……;另由杨明道率领大队人马,十二天就把三里岗上一百亩坡地全部改成梯田,接着再改第二架山、第三架山……。就是这样,几天一条渠,几天一架山,人心振奋,山河变样。经大家苦战一冬一春,全乡二十八架山梁,山山都修了盘山渠,沟沟都修了拦冲堰塘。渠水流上哪架山,哪个山上的人就呼儿唤女催着快去改田,他们兴奋地说:“山梁上,水流哗哗响,再不改田,等待何时呀!”到处山梁上锣鼓喧天,人们越干越欢,像是办喜事一样。
有一天,高华堂从九里岗爬上对面山坡的杨家湾,看见这面坡上还有六十多亩坡地。为啥不快改成梯田呀?他向生产队的干部一打听,原来这是一座孤山,沟里无水,九里岗的渠水隔着大沟也过不来。“没有水,咋改田呢?”“把九里岗上‘五四’长渠的水调过这山头来!”现在,高华堂俨然是一位水利专家了,全乡八、九十条渠都是他一手测量和亲自领导施工的。他决心要叫水“越谷飞涧”。他先用土法试验做“导虹管”,利用水的压力,通过暗渠穿过沟底,吸到对面四丈高的山坡上。连试验了三次都失败了。最后,改用隔山架渡槽的办法,终于把渡槽架成了,六十亩坡地马上改成了梯田。当年稻谷丰收,杨家湾家家户户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
建设花果山
眨眼到了1958年秋天。山区群众热情地迎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乡成为大堰公社的一个管理区。有一次,高华堂到县城开会,县委书记任来龙亲热地招呼他到屋里,亲自把国务院奖给建设乡的光荣奖状交给老高。这时,高华堂心里一阵热烘烘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反而不安起来,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太少了。
“老高,你们那大山上,能不能栽果木树呀?”
“能栽!”一向听党的话的高华堂,经县委书记一提醒,忽觉得眼前一亮。
果然不久,在长达十公里、高近千米的九里岗上,又掀起了绿化荒山、建设花果山的浪潮。在县委和大堰公社党委领导下,成立了“建设花果山总指挥部”。全公社各管理区组成二千四百名治山大军,建设花果山。一周内,遍山挖鱼鳞坑五十万个,造林一万多亩,栽柑桔、苹果、梨、桃等果树八万多株。各种土特产也迅速发展了,龙须草呀,油桐呀,茶子呀,茶叶呀,都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把高山装饰得更加美丽了。生产的高速发展又带来了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繁荣,于是造纸、榨油、野果酿酒、野生纤维加工、水力加工工场和作坊,都纷纷建立起来。生产这么多的东西,崎岖山路咋个运法呀?他们便集中力量,突击三个昼夜,新修起一条长达十八公里的高山公路,由九里岗蜿蜒直达老翻山堰。
今年秋后,他们又高举治山治水治土的大红旗,大干一个多月,到11月中旬止,全管理区已修成盘山长渠(干渠)十二条、支渠九十多条,改成梯田八千多亩、梯地七千多亩。
从解放到今年,十年间全管理区粮食年产量增长了十二倍。社员们的经济收入,也由解放初期平均每人十七元多,激增至一百四十多元。历史上缺吃少穿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丰衣足食,“山乡乐园”。(附图片)
这是大堰公社建设管理区修的过水天桥,把泉水由这个山头引向另个山头。 丁遵新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