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细心讲清道理 首先树立标兵 深入解决难题 冯德振领导养猪多谋善断 留名府管理区生猪一年增加二十多倍,粮食增产近一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7
第1版()
专栏:

细心讲清道理 首先树立标兵 深入解决难题
冯德振领导养猪多谋善断
留名府管理区生猪一年增加二十多倍,粮食增产近一倍
本报天津16日电 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公社留名府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冯德振,在全管理区养猪大发展中,发挥了出色的领导作用。在党总支委员会和他的领导下,一年来,全管理区的生猪由九十六只增加到两千八百二十六只;全区的一万五千亩土地,由于猪肥增多,今年每亩平均施肥四千五百斤;粮食总产量由去年的一百三十五万斤提高到二百五十六万多斤。因为猪多、肥多、粮多,开始改变了管理区的贫困面貌。
留名府管理区自然条件并不错,解放后,生产不断发展,但是还没有彻底挖掉穷根。冯德振深入地研究了当地的情况,发现这是由于肥少、地赖、粮食产量不能迅速提高的缘故。因此,冯德振下定决心发动全区群众大量养猪,改变贫困面貌。首先他选择魁星庄生产队作为发展养猪的重点,在全区全社全县树起了一面养猪红旗。
冯德振用“讲、算、看”的办法,宣传养猪的好处,鼓舞社员养猪的积极性。他经常用十分通俗的譬喻,例如“人不吃盐不行,地不上粪不行”的话,来说明多上粪能多打粮的道理,鼓励群众养猪。光讲道理不行,他还和群众在一起算养猪的细账,算一口猪一年能积多少车粪,一车粪施到地里能多打多少斤粮,养一口肥猪能得多少利。例如为了发动魁星庄生产队大量养猪,冯德振和这个队的会计张继广算了魁星庄生产队的“三笔账”(养猪积肥增产账、增加收入账、改善生活账)。算账以后,鼓起了全队社员养猪的劲头。这个队的生猪由十七只猛增到二百五十七只。由于肥料多,粮食产量由去年的八万斤跃增到十四万九千多斤,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冯德振紧紧地依靠党组织和社员群众,在魁星庄生产队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养猪经验,并且在一年中不断组织其他生产队的社员到现场参观,掀起了全管理区的养猪积肥的高潮。
为了适应大量养猪的新形势,留名府管理区党总支委员会决定大抓集体养猪,因为集体养猪易于解决猪源、饲养、圈棚等问题,易于推动生猪高速度发展,并且决定着重支持穷队大量养猪。冯德振认真执行了党总支的决定,首先帮助辛庄生产队筹建集体养猪场。他具体地领导这个生产队用自力更生的办法在三天内建起了集体猪场,养了一百八十五只猪。在冯德振的推广下,全管理区各生产队学习辛庄队的经验,很快建起了二十四个集体养猪场,养猪二千五百二十六只,占全管理区生猪总数二千八百二十六只的89%。
当时饲料普遍感到缺乏。有人认为只好多喂些粮食。冯德振一面批判这种论调,一面想起猪吃百样草的话,亲自到田野中去寻找野生饲料。结果在大片碱地里发现了生长茂盛的“曲曲菜”,用来喂猪,猪抢着吃。于是一个群众性的给猪打储粗饲料的运动就在全管理区形成了。经过群众们寻找、试验,农副产品、野菜、杂草等,足有七、八十种可以作猪饲料。除了现打现喂外,还储备了足够五个月的饲料。
现在,留名府管理区全体社员,在党总支和冯德振的领导下,继续大量养猪,决定争取1960年使全区生猪发展到一万五千只,实现一亩地一头猪的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