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智慧的火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7
第2版()
专栏:

智慧的火花
本报驻天津记者
天津市广大职工正在向机械化、半机械化飞驰猛进。工人们在放下大锤和扁担,消灭笨重劳动,改变手工操作等口号下,用凌云壮志,用勤劳的双手,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各行业、工厂、工种,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到处传来工人们对半机械化机械化热情的颂歌。
“别了,大锤!”
“别了,大锤!”这是已经提前一个月零七天跨进1960年的天津第五工具厂锻工们最近常说的一句话。
和大锤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老锻工李文泉,第一次走到电锤旁,捺动电钮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对旁人说:在旧社会,成天抱着十几磅重的大锤苦干,下了班精疲力竭,还混不饱肚子。现在,我这个和大锤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老了却用上机器了!有了机械化,我还要和青年们赛一赛呢!这一来,号称“大力士”的青年锻工刘长英却成了人们开玩笑的对象。伙伴们对他说:“这回你这个抡三十二磅大锤的铁膀子汉,又该英雄无用武之地啦!”刘长英却坦然地说:“嘿,瞧你们说的,扔了大锤我一点也不心疼。咱们电锤上见吧!”
现在走进这个工厂,汗如雨淋的锻工们,在熊熊的炉火旁挥舞大锤的情景不见了,吃力的吆喝声和铁锤的叮当声听不到了。代替它们的是一排电锤在有节奏地轰鸣。锻工们放下大锤,威武地操纵着自制的电锤,只见工人把电门一开,把手一捺,电锤下火花飞溅,转眼之间一块二十多斤重的锻件,就随着人的心愿,打成各式各样的部件了。机械化的效率,比手工提高三到十倍。
打铁机械化,这是锻工们多少年来的宿愿。这个工厂今年的生产计划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实现机械化后,生产跨上了跃进骏马。工人自制的大小四台电动夹板锤,一下子就代替了60%的锻工劳动,11月份连续创造日产新纪录;到11月24日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计划。
新机器代替了老纺车“纺车儿快如风”。黄道婆式的纺车,一台紧挨着一台,放在近代化的机器旁边。女工们摇着纺车儿,一个人一天要摇五、六万次,摇得腰酸胳膊痛,打出的纱轴,有时还供不上织袜机的需要。现在这些都不见了,一台六尺长的机器,外形似纺纱机,只要一按电钮就代替了上述的一切。
以前编织工人曹福成、陈辉泰,保全工赵金庆、李玉森、赵忠昌总想弄一种机器来代替纺车。天津的工厂跑得不少,可就是没有一家工厂会制造这种机器;这次,工厂里搞起了机械化运动,五个人凑在一起,怎么也琢磨不出个模样儿。他们日思夜想,处处注意。一天,他们走在街上,忽然从路旁一家织布厂的窗户里看到有台过纱机正在打穗。看了好大一会,他们的思想开窍了,就仿照着机器的结构,动起手来。
织袜子的工厂,找不出多少废钢铁,工厂的领导就找来了一个木匠,帮助他们打了一个木头的机器架子。五个工人也东拣西找地弄来了一些小铁棍,熟铁板,就钻钻锉锉地做成了许多零件。要做这台机器,必须要有两个小牙轮,但是找遍全厂,连一块能做牙轮的铁板也没有,怎么办呢?曹福成、赵金庆两人就摸黑起床,找遍了“早市”上所有卖废铁的摊子,只有六、七块旧“铁饼”。两个人商量了一阵,都给买了回来。当天,就用锉刀锉,用人工铣,牙轮做成了。后来他们轮流着用锉刀锉了七天,修改一百多次,硬用毅力,又制作了一个桃轮。有时当他们感到信心不足的时候,他们就用党支部书记的话来相互勉励:“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克服困难,他们召开了诸葛亮会,或找职工们共同商量。就这样,一件一件地把四百多个零件扣出来了。新机器打出的纱轴,又整齐又紧凑。当摇了多年纺车的女工们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她们热情地写诗歌颂道:
机械化是法宝,产量高质量好,
不用瞅不用摇,电闸一开它就跑,
手不痛腰不酸,党的恩情比天高。
传送带的诞生
在大中华橡胶厂的车间里,可以看到一条条转动着的传动带在不停地传送着生胶、海绵、胶底、成鞋、压包头等,车间的一切搬运工作,都按生产顺序由传送带代替了。看到这种景象,谁能想到这是这个厂的工人们没有向国家要材料,用自力更生的办法制造出来的呢!
大中华橡胶厂车间搬运工作都是使用手工,搬运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车间也显得狭窄和拥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年轻的轧胶工人李学政、陈志清、赵钧华组成了传送带研究小组,打算做一条带子直接传送。在试制过程中得到了党委的支持,他们的信心更高了,并决定所有材料都用废旧料解决。他们不会设计和计算,就用尺子比划;没有马达就把主轴通过皮带连接在轧胶机的地轴上;没有圆铁做传送带托辊轴,就用竹筒代替。缺少传送带的托带辊轴,陈志清想了好久,决定用竹筒代替铁筒。经过二十多天的时间,召开了三十多次小组专业会议,终于完成了传送带的全部试制工作。他们又用一个休息日的时间,把传送带安装起来。没有运转两天,因为传送带重量大把竹筒压碎裂了,又发生了波折,只好停下来。他们又从木器行找来做木柄的圆硬木,打好眼安装上,经过运转十分正常。从大中华橡胶厂的第一条传送带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只花了五百多元就有十条简易传送带投入了生产,共节约了五十多个搬运工人,四辆小推车,全年节约运费一万七千元。全厂平均提高效率一倍半。
一点一滴不断革新
天津市针织厂焊针小组有五个女工,以前,谁也没有注意过她们。可是在最近,她们却成了全厂知名的机械化小组。
一天,车间党支部书记赵国良向焊针组的田本惠说:“小田,织布工人都在闹高产优质,可是你们的针供不上。往后,可得瞧你们的啦!”田本惠立刻回答说:“您就瞧好吧!”
“要想焊针供应充足,非叫机器代替手工操作不可!可是,用什么机器呢?”田本惠心里真着急。晚上,她躺在床上想:焊一根针,要用小棍蘸点镪水点
上,一天一个人要焊六百多根针,就得点六百多下!要是搞个自动点镪水的玩艺儿,该多省事呀!可是到底用什么法子自动点镪水呢?这时,她忽然想起了眼药瓶,用手一捺,药水就往下流一滴。……
第二天早晨六点钟,田本惠就进了工厂。向医务室要来个大玻璃管。找试验室要来个胶皮管,一试验,行是行,就是镪水点子太大。她又想起了注射器,马上找医务室借来作试验。自动点镪水终于搞成功了,焊针日产量由六百根提高到一千三百根。
这时候,又有人说:“点镪水自动化啦,可是焊针的时候,还得一根一根的拿,太麻烦!”王义通接过来说:“步枪里头的梭子,不是一卡好几个子弹么?”没等她说完,大家抢着说:“对,咱们来个针梭子,一块放上一、二百根针,叫它一根一根地往外掉!”
三天以后,针梭子作好了,每个人的日产量,又提高到一千八百根。焊针速度一快,又发现了新的不方便之处。就是焊好以后,还得用手把针往外扒,太慢了。于是大家又搞出来个自动推针板,日产量又提高到两千一百根。
可是过不多久,大家都感到推针板推的针,蹦得满地都是。宋守环说:“咱们用卧式水盆卡在上头,针就掉在盆里了。”卧式水盆装上了,个人日产量又跃进到了两千三百五十根。
产量这么高,用水洗以后,还得一根一根地擦干,这样还是浪费时间。刘金兰忽然想起:“干脆不擦它,就用太阳晒吧!”五个女工一商量,马上试验,结果还是真行。可有一样儿,总不能靠天吃饭,阴天下雨怎么办呢?大伙一研究,厂里有废汽可以用来烘烤,于是就作了个操作箱自动干燥,每个人的日产量又提到二千六百根,省下三个人支援了织布车间。就这样,五个女工以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一滴,使完全手工操作的小组,全部机械化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