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为水利建设服务的一个工地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9
第3版()
专栏:

为水利建设服务的一个工地工厂
田玉华
湖北鄂城县石山公社农具厂为了支援水利建设,在石山抽水机站工地设立了一个工地修配制造厂。这个厂共有十七个人,包括三个车间,分为木器、铁器、篾器、机钳、泥石五个工种,由于坚持了政治挂帅,依靠群众,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11月2日到24日二十多天中,这个工厂共试制和改良工具十五种,使这个工地从挖土到碾压全部工序基本上都使用了步犁、起土机、钻石机、滑丝、群牛运土车、皮带运输机、打硪机、吊杆起重机、碎土平土机和千斤畜力压土磙等改良工具,实现了“三丢”:丢挖锄、丢扁担、丢飞硪。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工效平均提高了七点八倍,使工程需要的劳动力和时间大大减少。原计划整个工程需要十七万个标准工,平均每天二千人出工,需要三个半月才能建成;现在平均每天只有六百人出工,从11月5日起到20日止,仅半个月时间全部工程已完成了70%,节省劳动日二万一千多个。现在鄂城县委在这个工地召开了现场会,推广这个工地工厂的经验。
谁说工地不能建工厂
在开始建立工地工厂、开展工具改革运动时,在某些干部的思想上存在着保守思想。他们认为办工地工厂是“吃力不讨好”,说什么工地荒野,要啥没啥,不好搞工具改革;工地窄小,坡度高,改良的工具也用不上,只有挑扁担的“命”。针对这种情况,公社党委提出了“横扫保守思想,猛攻唯条件论,建立工地工厂,大闹技术革新”的口号,开展了工地整风,以能不能建立工地工厂、要不要技术革新为题进行了大辩论,并摆出已经制成电动打硪机比人工提高工效二十五倍到三十倍的事实,给保守思想以严重打击。同时,公社党委加强了对工地工厂的领导,除驻工地公社党委委员兼管这项工作外,并由工地党支部书记专抓这个厂的工作。另外,还动员干部带头搞试验、树榜样,带动群众。工地工厂厂长黄志成和工人共同研究,试制和仿制成功十多种工具。他为了赶制电动打硪机和皮带运输机,日夜苦战,别人劝他休息他不休息。他的这种模范行动带动了群众,很快出现了一个人人热心搞技术革新的高潮。
适应需要改革工具
工地工厂在工具改革中,紧紧地根据工程需要,做到了工程进展到哪里,工具改革到哪里,并且按照地势特点需要什么工具,就改革什么工具。如清基平基时,就大搞平土和压土工具改革;当工程转入修建进水池时,就着重改革取土和运输工具;在修建蓄水池时,由于坡高路滑,运土上下困难,工效很低,在距离不到二十米的地方,一人一天只能运土零点八五立方,于是工地工厂就制成一部斜坡皮带运输机,一分钟可运土一百二十五担,比人工运土提高工效三十九倍。
在作好工具改革的同时,工地工厂还固定了三个铁木工人带着工具、零件在工地巡逻,作工具的维修工作,做到坏了就修,破了就补。有一天,皮带运输机坏了,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就修好了。从工程开工到现在,工地工厂共修理了各种工具八百九十二件,延长了工具寿命,充分发挥了改良工具的作用,工具完好率达98%,满足了工程需要。
作出样板全面推广
仅仅工地工厂的十几个人制造工具,是不能满足整个工程需要的。于是工地工厂就作出样板,通过现场会发动民工仿制,全面推广。为了便于群众仿制,工地工厂制造的工具都比较简单易造。如他们制造的无轮、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的自动卸土车,构造都很简单,用料少,成本低,收效快。以无轮自动卸土车为例,只要做一个戽形车箱,装上一个弓形木托架就成,造价只要八元九角,可载重五百到六百斤,比人工运土提高工效五倍。在11月22日开了现场会后,就在全工地推广开了。
固定人员和突击结合
公社农具厂除了固定一定数量的工人专驻工地工厂外,有紧急任务时,就派人增援,进行突击。如安装皮带运输机,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农具厂就及时抽出十八名铁木工、车钳工支援工地工厂,一个晚上就把皮带运输机全部安装成功,争取了时间,加快了水利工程的速度。11月24日,工地指挥部安排工地工厂在一天时间内完成手推车四十部,保证工程的需要。这个任务仅靠工地工厂的几个木工很难完成,于是公社农具厂及时派人支援,不到一天时间,全部手推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