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零下二十多度 乌鲁木齐市已是冰雪世界了。可是这里的水利大军,正以无畏的气概,改变着乌鲁木齐河的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9
第3版()
专栏:

在零下二十多度
乌鲁木齐市已是冰雪世界了。可是这里的水利大军,正以无畏的气概,改变着乌鲁木齐河的面貌……
本报记者 杨克现
几度风雪,乌鲁木齐市已是粉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了。从巍峨的天山脚下,一直伸向无边的准噶尔盆地的深处,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然而,一股“热浪”正沿乌鲁木齐河滚滚而下。这是一条长达四十多公里的人的河流,其间夹杂着打夯声、击石声、歌声和笑声。成千上万的水利劳动大军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以无畏的气概,改变着乌鲁木齐河的面貌。
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像所有承受融化冰雪的河流一样,乌鲁木齐河的性格暴躁异常。夏季,天山大量化雪,洪峰突增几十倍到一百多倍,洪水带给沿岸各族人民无穷的灾难。可是到了农时用水的季节,那每秒二十多公方的流水,一出天山峡谷便被无边的戈壁砾石大量吞没了,渗漏了。山下农田年年受旱,乌鲁木齐市离天山峡谷只有三十多公里,连植树用水也非常困难。
这是过去的情况,现在已大大不同了。
我踏着堆满碌石的乌鲁木齐河向下游走去,冬季河床已经干涸了。这条“马走碌石中、四蹄皆血流”的河床正中,如今已被修渠的大军、流水一般的车辆踏成了平坦的大道。浑身冒着热气的骏马,拉着胶轮车,从早到晚,不断地把水泥、砂石和水利建筑材料运向渠道工地。再向下游走去,河旁铺满冰雪的公路上,成百上千的人用雪撬把斗大的片石拉到了预定地点。
每年冬天,乌鲁木齐地区各族人民都要冒着风雪严寒兴修水利。辛勤的劳动换来大片良田沃土。十年间,乌鲁木齐河灌溉的土地已从六万亩增加到四十二万亩,平均每年增加三万六千多亩。今年冬修水利规划更大,一次就要把乌鲁木齐河流水全部用人工控制起来,叫它发电,叫它灌溉。而正在施工的库容七千万立方的乌拉泊水库(第一期工程为四千万立方)和改建长达三十五公里的和平渠道,便是根治乌鲁木齐河两项重要的工程。这两项工程完工后,明年就可以增加灌溉面积十四万亩,也改善原有四十二万多亩土地灌溉的条件。
你追我赶,提高工效
乌鲁木齐市机关义务劳动大军和自治区工业交通机关义务劳动大军是两个相毗邻的单位。为了抢在时间的前面,11月下旬,他们同时接到了新的任务,要高速度地在一部分渠底浇混凝土,这本来是技术工人才能做的工作。按照定额,每浇灌一块渠底(二十六平方米),时间是九十分钟。可是,这两支义务劳动大军都不懂得如何浇灌混凝土工程,最初,他们一个用了一百分钟,另外一个用了一百三十分钟。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里,浇灌混凝土必须要温砂、热水,同时还要加食盐降低冰点才行。这些技术虽然很快学会了,可是浇灌时间还不能缩短。问题的症结是劳动组织不好,是运距较远,于是他们都把制混凝土的工具全部搬到渠边,就在渠边挖石筛砂。不两天,当市级机关把浇灌一块渠底的工时缩短到六十分钟时,而自治区工业交通单位已缩短到五十一分钟,人们敲锣打鼓向工地指挥部报了喜。
乌鲁木齐市机关急起直追,刚以四十一分钟超过了对手,当天下午对方又以三十二分钟占先。乌鲁木齐市级机关立即召开了诸葛亮会,找窍门,改革技术。他们把两人抬砂子改为车子推,原来抬七次,现在只要推一车;他们把先干拌后湿拌两次拌搅,改为干拌湿拌流水作业,取消了间歇期,同时还成立了群众检查组,最后终于创造了新纪录,以二十七分钟浇灌了一块渠底,质量完全合格。
战胜寒冷,加快工程进度
“不让工程过年”已成为响亮的口号。和平渠原定在明年3月完成改建工程。由于大家的苦干巧干,工程进展很快,从11月16日到12月10日,二十四万多个土石方已完成了75%左右。
冻土层一天天在加厚。和平渠下游米泉县红旗人民公社工段,冻层加厚到七十厘米了,十字镐打在冰冻的土上,就像碰到了混凝土上。
“怎么办?”公社党委书记陈鹏来到高家户生产队的工地上,找几个有经验的农民商量。“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我们拼上干啦!”“我看用炸药炸罢!”可是拼上干,干到什么时候去?每迟延一天都会增加更大的困难;用炸药炸,炸药在哪里?陈鹏最后想起了农民烧热炕的办法,提议用稻草稻壳火烧烟熏冻土。大家都同意用这个办法,每天下工,公社社员就扫清了第二天工段的积雪,铺上稻草稻壳,慢火烟熏,砂土疏松了,每人每天能挖十多个土石方。五天之内,便挖完了一万二千多个土石方,预计在明年开始的干砌片石工程能提前进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