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并举方针的胜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19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并举方针的胜利
——苇河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商品生产基地的成就
中共黑龙江省委财贸部 中共牡丹江地委 中共尚志县委 工作组调查报告
黑龙江省尚志县苇河人民公社,位于完达山脉虎越岭主峰之间,在群山环抱中,住着四千二百户人家,一万六千三百口
人。从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以来,时间刚刚一年,就展示了一幅农业和多种经营比翼双飞的图画。
从收一秋到收十秋
苇河公社地处山区,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土质肥沃,草原丰盛,不仅有条件发展粮谷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渔业,而且盛产驰名国内外的人参、鹿茸、麝香等珍贵药材和各种山产、土特产。人们把这个地方比作“金钱河,万宝山”。1957年苇河的农业生产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多种经营还发展的不快,平均两户才养一头猪,一户才养两只鸡,山产收入也很少。因此,有的农民说:“住在宝中宝,副业没搞好。”有些农业社也想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但怕影响粮食生产,怕“弄的鸡飞蛋打两头空”。1958年全国响起了大跃进的号角,苇河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火热的干劲,他们一心要把苇河变成繁荣幸福的山乡。经过关于农业和多种经营能不能全面跃进大辩论以后,群众给这次辩论作出结论说:“一条腿走路跳,两条腿走路跃。”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中共苇河乡党委根据群众的愿望,制定了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全面跃进规划,提出了“农业抓的紧,副业抓的狠,工业全民办,实现三百万(年产值)”的战斗口号。整个山区沸腾起来了。社员们不怕山高水深,不畏天寒地冻,到处勘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结果多种经营的规划指标一再被突破,由原来每个农民平均收入三十元增加到四十元,又增加到六十元,最后增加到七十元。但当时却遇到了一个突出的矛盾: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大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了。比如:北兴、合顺、景州三个高级社,山区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劳动力调配不开,拣了农业,扔了副业。化一、三合两个高级社,各有百里方圆大草原,但无力大量发展畜牧业。志诚社有大片椴树林,可饲养五百箱蜜蜂,但只养了一百多箱,再无力发展了。还有些高级社有大片柞林和水面,适于放蚕、养鱼,却因为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没有把这些富饶的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正如群众所说:“抓山误了田,抓田误了山,山田一齐干,人少力量单。”怎么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给苇河人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人们的思想解放了。胜利社党支部书记刘向云和化一社主任魏长富,在1958年4月间就向乡党委提出了分片、分区实行大协作的建议。乡党委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将全乡十八个高级社划为五个协作区,每区由一名乡党委委员直接掌握,对区内各高级社的生产、劳动力也作了统一安排。这样一来,争资源争劳动力的矛盾初步缓和了,但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于是,群众又进一步酝酿合并大社。正在这时候,党提出了办人民公社的号召,经过各个农业社全体社员的热烈讨论,1958年9月2日苇河人民公社正式成立了。
摆脱了小集体束缚的人民公社,就如骏马在广阔的山野上纵情飞奔。这里很久就流传着“一年十秋”的说法(注),但在小农经济时期,十秋倒有九秋扔。高级合作社时期,虽然比从前力量大得多了,但也没有作到“十秋十收”。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正是秋收的前夜,长得空前好的玉米、大豆、水稻、谷子就要开镰;山上的各种土特产也正是一年一度的生产旺季,错过时机就会废弃于地。公社党委根据人民公社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领导力量强的特点,把全社劳动力做了统一安排,组成了五路生产大队,全线突击,既保证做好秋收和采集山产,又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在二十天内全面完成了秋收任务,比往年提前十五天。在二十五天内夺取了价值二十五万元的土特产,实现了“十秋十收”。接着又在严寒的季节里,以二十天的时间完成了两万五千亩深翻地的任务;过去送交征购粮要拖到第二年的春耕前,而这一年却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三千四百九十吨的征购任务;同时还组织了“钢铁生产大军”。结果到1958年末全面超额完成了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跃进计划。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提高30.07%,每亩平均产量由1957年的二百七十斤提高到三百六十斤,每人平均占有粮食一千三百八十一斤;农业以外的多种经营的收入比1957年提高92%,每人平均收入一百元,生产品种由1957年的一百七十一种扩大到二百三十二种;白手起家办起来的农具修配、制米、发电、制酒、制糖、砖瓦等工业产值,比1957年提高了一点八倍。群众歌唱道:“从前一年收‘一秋’,金银财宝满山丢,公社一年收‘十秋’,满山遍野大丰收!”
1958年全面跃进规划的实现,更加鼓舞了苇河人民的革命干劲,他们要求在1959年实现“五业”全面大发展。1959年初,苇河公社党委根据国家计划和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原则,制定了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商品生产、实现“五业”大发展的规划。在全社十七个管理区中有十一个管理区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实行以发展粮食为主、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有六个管理区山、水、草资源非常丰富,实行农副业并重的方针。同时,根据各区、队的不同条件,确定不同品种的经营重点。例如有的区、队着重发展山产副业;有的区、队着重发展畜牧业;有的区、队着重发展渔业;有的区、队着重发展养蚕业。此外,还贯彻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方针,建立了野生植物培育基地,种植了平贝十五亩、人参一千棵、草梅三百亩和元蘑、木耳等,并且作到了采集和培育相结合,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当前生产和长远建设相结合。人们长久追求的“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理想,在人民公社里开始实现了。
这里的农业生产是一年一收,无霜期短,一方面因为地多人少,历来很难作到在农忙时期坚持大搞多种经营;但另一方面又因为一年一收,有比较长的农闲时期,这又是发展多种经营的有利时机。公社化后,组织规模大了,能够充分利用农忙、农闲的季节条件全面发展生产,作到因时制宜。根据人民公社的这个特点,苇河公社党委本着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了长年规划,季节调整,农忙集中抓农业;农闲集中抓副业;农、副都忙的时候,就采取按比例合理安排的办法,同时以常年安排和季节调配相结合,专业队伍生产和群众季节性突击相结合,固定分工和临时调配相结合等办法,保证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59年1月到9月,共组织了五次群众性副业生产突击运动。农闲的9月份,正是山产旺季,公社党委提出“苦干巧干三十天,各种山产都下山”的号召,组织了四千多人参加的采集大军,在十五天内共采集了价值达十万多元的山产。
公社化后,生产门路多了,就能够吸收各种各样的人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因人因事制宜安排劳动力,能上山的上山,能下水的下水,适于搞农业的搞农业,适于搞副业的搞副业,这样就发挥了各种人的作用,把许多的“闲人”变成了生产能手。全社现有一千零七十个人参加多种经营生产,其中有60%的人是过去不能参加农业生产的老年人、残废人和妇女。比如兴安屯一共有二百六十一口人,除了十五岁以下的小孩以外,成年人是一百五十五人,在高级合作社的时候,仅有六十八人参加劳动,如今办起养殖场以后,参加劳动的人就增加到一百四十九名,占成年人的96%。
苇河人民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1959年经过八个月的紧张战斗,夺得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大丰收。粮食亩产达到了四百斤,提前八年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每人平均占有粮食一千五百九十六斤。1959年这个期间的多种经营收入比1958年同一时期增加了34%。其中生猪增加40%,家禽增加四倍多,羊增加一点三倍,兔增加五倍,蜂增加三倍,果树增加50%,奶牛增加53%。1959年还扩建和新建了农具修配、制米、发电、肥料、食品、服装、砖瓦、石墨等中小型工厂和作坊共五十七个,1月到8月的生产总值比1958年同期增长了35.7%。这是苇河人民公社成立一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在1957年以前,这里主要是自给性的生产,商品性生产是不多的。1957年这里每个农民生产的商品价值平均不过三十八元。当地生产的副食品商品量很少,甚至当地市场消费的肉、鱼、蔬菜还要靠外地供应。1957年由外地调进猪四百头、蔬菜三百万斤。1958年猪、禽、菜等生产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因为社员生活提高了,本身需要的副食品消费量增加了,因此商品率仍然不高。怎样迅速提高商品率,给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呢?对这个问题,在1959年年初展开了两种思想斗争。一种思想主张主要依靠社员家庭发展猪、禽等商品生产;另一种思想主张实行公私并举的方针,以集体生产为主,以社员家庭生产为辅,建立由公社直接经营的专业商品生产基地。公社党委支持了后一种主张,认为组织社员家庭养猪和家禽的办法是必要的,应当积极提倡,但光依靠这个办法,不能保证商品量的稳定增长,不能保证公社集体经济力量的壮大,因此应当在积极发展群众性生产的同时,建立专业性的商品生产基地,这是保证商品量不断增长的一个最积极可靠的办法。
这里有一些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种经营、但土质瘠薄的村落,过去为了解决吃粮问题,不得不以主要力量从事自给性的粮食生产,无力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商品性的多种经营生产。公社化以后,由于能够统一筹划生产和资金力量大,便能够拿出一些钱投资发展长远性的生产事业,实行专业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因此公社在1959年春天,对几个土地瘠薄、社员收入低而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的生产队,投了十几万元资金,建立了畜牧、渔、蜂、蚕、蔬菜、水果等八个专业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公社的商品生产基地网。这八个基地都以一、两个品种为主,实行综合经营,粮、油和饲料自给。
公社有了商品生产基地以后,过去不能办的生产办起来了,发展慢的变快了,特别是扩大了商品数量。四周环山的兴北屯,有一百多种山产品,满山遍野都是野生饲料,而且向阳山坡多,空气清新,历年没闹过畜禽瘟疫,周围还有大片可供采蜜的椴树林,是发展畜牧业和山产、养蜂的好地方。公社将这个屯变成了一个专业养植基地,以养猪、养蜂、养鸡、种植果树为主,大力发展猪、禽和山产。1958年这个屯只有猪三十三口。鸡三百三十只,现在已经是猪满圈,鸡满山,蜜蜂满天飞、果树满山坡了。1959年这个屯的农、副业产值比1958年增加了两倍半,商品量增加了三倍半。另一个向阳畜牧基地,有三百多公顷草原,长着茂密的羊草,还靠近蚂蚁河,以饲养猪、牛、羊为主,结合养禽、养蜂,粮食自给自足。1959年农副业收入可达三万七千元,比1958年增加两倍。这个公社养蜂基地出产的椴树蜜,质纯、色白、味芬芳,驰名国内外市场。过去高级合作社因蜜源范围小,采蜜受到区域的限制,公社建立专业养蜂基地以后,在全社范围内移地放养,哪个地方蜜源多,就到哪里去放养,现在养蜂已由1959年初的八百一十四箱发展到三千箱。新民管理区三人班屯,周围有八百公顷柞树林,公社在这里建立了养蚕场,以养蚕为主结合养猪、养兔。1959年放养的柞蚕曾连续遭受五次自然灾害,但由于公社力量大,抗灾力量强,终于在这北纬四十五度的地方成功地放养了柞蚕,收茧一百五十万粒。在位于苇沙河、蚂蚁河中间的新利屯建立了养鱼场,从无到有养起一百万尾鱼,还养有奶牛和菜牛一百二十头。此外,还建立了专业的园艺场和林场。过去蔬菜不能自给,现在作到了四季长青,群众说:“多业真比一业强,山沟变成万宝囊,猪鸡蜂兔成了帮,又出商品又打粮!”
这个公社的经验证明:建立由公社直接经营的商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商品生产,增加商品量的最好形式。这个公社的商品生产基地虽都是新建,但仅仅前八个月已经为国家提供的商品价值就达到了八十三万元。比1958年同期增加50%,比1957年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部商品量还多60%。
穷山沟变成富山沟
发展多种经济,扩大商品生产,给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公社工业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苇河公社的公共积累1958年达到三十五万六千元,比1957年增加二点三倍,1959年预计达到七十万一千元,比1958年增加97%。1958年和1959年购买了拖拉机四台(标准台)、拖车四台、大型脱谷机一台、柴油机一台、水车九台和饲料粉碎机、铡草机、磨面机等共四百六十九台,建立了六个中型工厂和五个小型发电站。这里的人们已经用上了当地工厂生产的各种农具和日用品;使用机械动力收割、脱谷、制米,用拖拉机耕田;全社有一半的管理区点上了电灯,在这素称荒凉寂寞的山沟里,劳动一天的农民在电灯下学习文化,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公社工业化,已经不是多么遥远的事了。
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商品生产,使穷山沟变成了富裕乡。1958年社员分配,比1957年提高69%,加上家庭副业收入,每户平均收入四百一十一元,每人平均一百一十元。1959年社员分配,比1958年提高31%,加上家庭副业收入,每户平均收入可达五百二十四元,每人平均一百五十七元。
社员收入增加了,购买力也大大上升了,生活丰富多彩了,1958年公社供销部的销售额比1957年提高38%。1959年1月到8月份又比1958年同期提高了58.5%。社员们的储蓄存款,1957年是两万零四百八十二元,到1959年8月末就增加到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三元,增加三倍多。
社员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社设有一个文化宫和八个俱乐部,各个管理区都有业余剧团,每逢佳节、假日,社员们可以欣赏到自己剧团的演出。在十七个图书室中设有各种报刊、杂志和通俗的书籍,供社员阅读。还有一个影院和一个广播站,有二百一十个广播喇叭,每天劳动之余,社员都三五成群,围着喇叭收听新闻和动人乐曲。
长期折磨人的地方病(大骨节、大粗脖、克山病),已经被控制住了。解放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建立了一处卫生院,四处卫生所,医务人员增加到二十七名,各个生产队或自然屯也都设有不脱产的保健员,形成一个全社性的医疗保健网,这就从根本上制止了地方病的发生。许多曾经打算搬家的户,现在也不搬了,已经搬走的又纷纷回来了。
大跃进一年来,人民公社成立后一年来,苇河的变化是巨大的,但这只是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的开始,一幅更加美丽的图景正展示在社员们的面前。苇河公社党委计划1960年粮食亩产比1959年提高30%,多种经营产值提高40%,拿出更多的商品支援国家,把苇河变成更加美好的山乡。陈冰岩 刘景华阎景春 訾宪章王成志 陶 源执笔
注:“十秋”:粮食秋、平贝秋、山参秋、鹿茸秋、葡萄秋、树子秋、条子秋、元蘑秋、蛤蟆秋、野生皮张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