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优先养母猪 猪只大发展 谷山公社建立母猪生产基地一年养猪增三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1
第3版()
专栏:

  优先养母猪 猪只大发展
谷山公社建立母猪生产基地一年养猪增三倍
本报讯 湖南省长沙县谷山人民公社认真总结和推广了群众中“狮子滚绣球”的解决猪源的经验,大养母猪,自繁自养,使全社养猪事业得到高速度的发展。到11月底,全社存栏母猪一万七千多头,较去年同期增加五倍半;全社养猪八万多头,平均一亩地一头猪,较去年年底存栏数增加三倍多;出栏肥猪一万四千多头,较去年增加一点八倍。现在,全社正在全面修理猪场,加盖稻草,添置门窗,堵塞裂缝,保证头头母猪安全过冬。
谷山公社在湘江之滨,有一万多户、五万多人口和七万多亩耕地,群众一向有养猪习惯,年年养猪收入占总收入的43%。但是,过去这里的群众养肥猪多,养母猪少。因此今春当公社提出今年养猪大发展的规划时,首先碰到猪源不足的问题。去年年底全社存栏母猪只有三千多头,当时他们计算,这些母猪生的小猪全部留下自养,要完成今年养猪八万头的计划尚差二万多头猪。仔猪从哪里来?3月初全社展开了一场养猪大辩论。当时有两种意见。少数人主张向外地买小猪,反对优先发展母猪和自养自繁的方针。他们的理由是:自己养母猪发展速度慢,影响肥猪出栏;猪栏、饲料有困难,劳力也太紧张。但是大多数人却主张用自繁自养、自力更生的办法来解决猪源困难。他们认为:向外地买二万多头小猪,要二十多万块钱,投资太大;而且各地都在大量发展养猪,有钱无市;从养猪大发展打算,必须优先发展母猪,建立母猪生产基地。公社党委会全力支持了大多数人提出的自繁自养的方针,同时在母猪养得多、猪只发展快的西塘、黄田等大队召开了现场会,用事实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去年西塘大队每户养母猪一头多,猪只发展快,现在平均每户养猪九头多,出栏肥猪平均每户两头多。而龙潭大队去年每五户才养一头母猪,母猪少,猪只发展慢,现在每户平均养猪只有一头多,每户出栏肥猪不到半头。事实证明:哪里养母猪多,哪里猪只就发展快,出栏肥猪也多。
母猪大量发展后,又出现了新问题:“母猪由谁来养?”少数代表着农村富裕农民利益的人,大肆攻击集体养母猪,说什么集体养母猪花工多、产仔率低、成活率不高,要求把母猪下放到户,由私人喂养。有些大队也就下放了一批母猪给社员私养。公社党委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在全社范围内又组织了一场大辩论,辩论的中心是:“母猪由谁养好?集体专场专栏养?还是由私人按老办法混合养?”这也是养猪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问题。在辩论中广大群众用许多生动的事实对比,证明了集体喂养母猪是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重要保证。高塘大队在大辩论中,调查了下放给社员私养的十九头母猪的情况:五个月中,有四头母猪因管理不善流产;已产仔的十五头母猪,平均每窝只下四点六头,活的只有一半;当时发给这十九户社员的一百六十四斤作饲养的稻谷,有七户社员自己吃掉了。可是集体饲养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大队母猪场饲养员李光耀养的二十五头母猪,头头满怀,头头成活,平均每头母猪每胎产仔十一头半。
通过一段摸索和对比总结,谷山公社得出一条发展母猪的基本经验:必须专场专栏、集体饲养,建立母猪生产基地。这个社今年已建立一百四十多个母猪场,配备了专业人员和专业干部。目前,全社94%的母猪都由集体饲养,实行受孕前分群分栏、受孕后单栏饲养的科学管理制度,场场有专职干部、栏栏有专人负责。配种前后对母猪有详细检查,并登记卡片,做到适时配种、全孕全产全成活,保证了全社养猪事业的高速度发展。
这里经验证明:在大养母猪的同时,必须相应地发展种公猪。解决大养母猪中种公猪不足的矛盾,最好的办法是推行科学的人工受精。目前,全社有一万多头母猪,如按过去赶猪交配的老办法,至少要五百多头种公猪、要五百多个人赶脚猪。现在,普遍推广人工受精,全社种公猪和配种员缺乏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种公猪和人员,而且有利于适时配种、推广良种,母猪产仔率比直接交配高得多。
为了保证母猪质量好,这里在母猪大发展后,普遍推行了“一胎鉴定制”的选优去劣的繁殖良种母猪的办法。就是在新母猪生产一胎后,进行一次全面鉴定,不适宜作母猪的,随即阉作肉猪饲养。这样,既保证了母猪质量好,又有利于完成出栏肥猪的任务。今年全公社经过鉴定后阉作肉猪的母猪有一千多头。现在,全社存栏母猪有95%以上是本地或外地的良种母猪。
在大留母猪,开展全配、全孕、全产、全活的“四全”运动中,公社党委认真总结和推广了群众中养母猪的经验,基本上掌握了母猪的生活习性和发情产仔规律。例如,高塘大队五十多岁的贫农饲养员李桂泉,掌握了母猪发情规律,采取“冬配春生、夏配秋生”的办法,使母猪产仔期躲过了寒冷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他养母猪十多年,母猪产仔头头成活。公社总结和推广了李桂泉养母猪的配种经验,小猪成活率大大提高了。全社有名的优秀饲养员胡秀莲,掌握了“母猪要泅,小猪要游”的生活习性,在猪场附近建立小猪“活动场”,实行晴天放牧,消灭了小猪白痢病,小猪长得健壮,满双月的小猪每头有二十五斤重,比一般满双月的小猪重三分之一。公社及时总结和推广了这一先进经验,建立了一百多个小猪“活动场”,加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预防工作,小猪发病率由原来的5%下降到1%。(附图片)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公社“七一”畜牧场副场长祝瑞香(共产党员)具有三十七年的养猪经验。她对选留仔猪十分重视。这是祝瑞香(右)和她的伙伴在一起选留仔猪。   新华社记者 周坤全摄
江西省玉山县下镇公社种猪繁殖场优秀饲养员姚三凤爱猪如宝。图为姚兰凤夜里守候着临产的母猪,等待母猪产仔。
       喻衍华、赖声和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