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新疆综合考察的主要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3
第7版()
专栏:

  新疆综合考察的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队长 周立三
新疆自然的面貌和综合考察的成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既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优越条件,也拥有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矿藏和动力的巨大潜力。就现在已知的资源初步估计,全疆有近亿亩可垦土地,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可供放牧的四季草场,山坡和大河沿岸的原始森林还蓄积着一亿七千多万立方米的木材。矿产资源方面,像石油、煤、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都具有全国意义。新疆气候干旱,水利资源较少,但全疆天然有效年径流量总计仍有七百五十亿公方,远大于整个黄河流域的径流总量。此外尚有储量极大的高山冰川和地下水源。至于作物所需的热量资源在平原地方也颇为充足。所以从综合开发利用的远景来看,国民经济各部门均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途。当然,新疆自然条件也很复杂。它占有着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大片沙漠,荒漠戈壁的面积也不小。加以气候异常干燥,寒暑相差极大,全区内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洼地出现过全国绝对最高气温(47.8℃),位在阿勒泰的富蕴又是全国绝对最低气温的“寒极”(-50.8℃)。此外蒸发渗漏强烈,风沙频繁,土壤严重盐渍化等,这些不利条件在生产发展上起着很大的不良影响。可以说,新疆在我们社会主义的时代里,既是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地方,同时也是改造自然工程的重大对象。
新疆综合考察就是为了要确切查明新疆独特的自然条件的分布规律,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合理的生产力配置,特别偏重农、林、牧、水利建设方面,提供编制远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科学依据,作出相应的轮廓性的建设方案。
四年以来,考察队北自阿尔泰山,南迄昆仑山麓,每年按不同地区和重点研究的问题,分别以包括有关各专业的综合组织形式,对全疆作了广泛的路线考察和典型调查。对于重大的研究项目,如盐渍土改良,还配合国营农场进行了定位试验研究。虽然目前考察工作尚未结束,但通过这样广泛而全面的实地考察,从不同学科多方面地加以综合分析研究,不仅对缺少研究的地区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并初步探明了新疆干旱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的性质和分布规律,特别对发展生产密切有关的水土资源作了新的估算和评价,对土壤积盐过程和它复杂的改良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未来若干重点建设地区的径流调节、河流改道与合理开发水土资源还进行了综合调查。对发展畜牧业的天然饲料基地和农牧结合等方面也作了实地考察和评价。在这些重点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了考察队对全疆各地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配置现状的分析,进一步作了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的初步研究,对自治区内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技术措施提出了建议,为今后进行全面科学总结与建设性的方案奠定了基础。新疆水、土资源的估算和
评价
新疆位于极端干燥的内陆盆地,降水极少,不仅全疆98%的耕地须全赖灌溉,就是发展畜牧业,建立城市和工矿企业,兴筑交通道路时,供水也常常成一个关键性问题。因此分析自治区内各地径流的形成、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水量的正确估算与评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新疆可垦荒地面积较大,总的来说,地表径流还不很够用,再加水土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又很不平衡,例如开都河流域的焉耆盆地水量占全疆总水量5.9%,而落实可垦的土地只占全疆总数的1.7%;反之,玛纳斯河地区的水占全疆总水量4.8%,而落实可垦土地却占全疆总数11%强。至于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年径流变差系数,因河流水量大部分依靠高山冰川和季节雪的融化为主要补给来源,所以比我国东部河流为小而较有保证。但是冬季雪量大小,春播前后的气温高低和稳定程度,都对来水量影响很大,而春旱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夏季洪水,特别是南疆,来势猛骤,又须防洪拦蓄,加以引用。同时由于山麓地带广泛分布着粗颗粒的洪水冲积物质,渗漏很严重,往往引水渠道通过这些砾石戈壁,每公里会损失水量高达2%—3%。地表径流的大量渗漏散失,又使得地下水的动力储量极为丰富。考察队通过水文地理的河道勘查,地质地貌结构的考察,水文地质的重点钻探和水质分析,了解了各地径流形成过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潜水动态与矿化度类型的一些分布规律。同时根据水分资料的全面分析,利用流量与气温相关及其他方法延长插补了主要河流的流量,使达到工程设计的要求,并计算出全疆和各地区的径流总量。如果把全疆径流总量的大部分控制利用起来,就可以把现有耕地面积扩大两倍以上。对于地下水资源,经过考察和利用若干水文测验的资料也作了粗略的估计,全疆不包括阿勒泰、伊犁和塔城地区就有一百六十三亿公方动力储量,约占全疆地表径流总量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尚未开发利用的巨大财富。同时还确定准噶尔盆地、吐鲁番洼地和喀什三角洲是自流水盆地,利用条件更好,未来许多城市和工业用水也都可以依靠地下水来解决。
土地资源的正确估计和评价,对于合理开垦是另一个重大问题。新疆可垦荒地面积大,是全国大面积开荒造田重点地区之一。但由于这些土地分布于内陆的闭塞和半塞闭盆地里,长期处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着它独特的地球化学和反复的积盐过程,不仅土壤普遍存在着盐渍化,还具有硫酸盐、氯化钠、硝酸盐、苏打等不同的复杂类型,而且含盐量之高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而盐份较轻,地下水位低,排水条件较好的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上部和中部往往都早被当地农民开垦拓殖,现在新辟农地的对象,不得不面向着积盐较重的冲积扇缘和冲积平原的下部地方。解放以来,特别是新疆的军垦部队,从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大规模进行垦殖,建立了成百的农场,为国家增产棉粮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特别是对次生盐渍化的斗争。有少数农场不仅受严重碱害,作物产量逐年下降,造成亏损,而且不得不被迫放弃成片的已垦耕地。因此对土地资源的正确评价成为当务之急。如利用不合理,不只是阻碍进一步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考察队因此把盐渍土改良作为一个重大的中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土地资源的评级工作。根据新疆平原地区土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单纯只考虑目前土壤本身的性状和垦区地形平坦与否等少数条件,而应着重分析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改良难易程度以及相关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地下水状况,充分估计到开垦后土壤改良条件的变化。综合了有关各专业对这些因素的分区分级评定,而以水利土壤改良为纲,将新疆土地资源分为五级,每一级又根据不同情况再分为五级。每一级都具体说明了土壤性状、土壤改良的复杂程度和改良措施。还对各级土地提出了土地利用系数,估算了落实可垦的地亩,并作出土壤改良初步区划。
  开都河改道与额尔济斯河、乌伦古河的北水南调
要合理开发利用新疆水土资源,除研究水量调节,充分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源外,在有些未来重点建设地区还有可能考虑以余济缺的地区间的调水问题。新疆综合考察队对开都河的改道和额尔济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域的北水南调,综合利用水利资源,作了重点考察。
开都河位于天山中段的巴音郭楞自治州,它与西南相邻的库尔勒地区将成为新疆未来工、农业发展新基地之一,目前水土资源很不平衡。巴音郭楞州地少水多,库尔勒地区则地多水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进行开都河改道工程,使开都河不注入一千平方公里面积的博斯腾湖,而直接注入孔雀河。这样减少了这个湖面和附近沼泽每年巨大水量的蒸发损耗(约十六亿公方),大大增加孔雀河下游的流量,以便有可能扩大库尔勒以南六百万亩以上的灌溉面积。但是要实现开都河改道和综合利用水利资源又须解决另一个新的矛盾,即开都河上游峡谷地段的发电(总容量可达一百万瓩)和孔雀河下游灌溉在用水时间上的合理分配与调节。这样巨大的发电与灌溉在新疆国民经济上都有很大意义,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也异常复杂。地方水利部门已作了数年的详细勘查,并初拟了几个各有利弊的改道方案。考察队在这基础上,根据该流域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实地勘察,从水土平衡、综合利用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建立反调节水库,确定改道干线,临时工程与永久工程结合等方面提出新的建议,并预测了改道后博斯腾湖水量新的平衡与其他自然变化,为今后勘察设计提供了科学论证。
阿尔泰的额尔济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域又是另一种情况。那里是一个待开发而调查研究较少的地区。尽管同样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土、草场、森林和矿产资源,极有开发前途,目前却大部分资源均未利用。如额尔济斯河的水量仅次于伊犁河,而几乎全部一百零一亿公方的年径流量流出到国境以外。乌伦古河的年径流量要小得多,只有十一点六亿公方,远远不够发展沿岸可能开发灌溉的农田和草场的需要,但十分之八的水量也由于注入乌伦古湖而被蒸发损失了。为了合理开发两河流域的水土资源,近年已在积极扩建国营农场,并计划修筑运河沟通两河水系,把水一直引到乌伦古河以南二百四十公里的夏子街,开拓数百万亩荒地。综合考察队根据地方水利与农垦部门的要求,以水土资源开发为中心,对农、牧、工业、交通运输等进行了全面考察,详细分析了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生产配置的特征,工程措施与经济效益,提出了近期和远期开发的轮廓方案。对水量、水能、土地质量都作了全面的估算评价,对主要水力枢纽、调节水库、引水干渠、航道开拓、垦区选择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建议。特别是确定了投资小、收益快的包达玛依垦区和什(什巴堤)包大渠为第一期兴建工程,而把原拟动工的乌夏大渠推迟为后期工程,及时被地方政府采纳,起了积极作用。
自然区划与农业区划
新疆土地面积既很广,自然与经济条件又十分复杂,而各民族历史上经济形成过程也不一致,有必要进行自然区划与农业区划工作。
综合考察队编制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区划。这个区划共分四级,每一级都根据一定原则,着重考虑与农业有关的自然因素,并对每一级区内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及改良措施作扼要的评述。如第一级的地带是根据生物气候原则,采用了平均每日气温,大于10℃和年积温4000℃的界线,划分北疆温带荒漠和南疆暖温带荒漠。第二级区主要根据干燥度分划东西方向的变化差别,分成十五个地区。第三级是基本的区划单位,在平原主要以地貌、第四纪沉积物、植被,特别是土壤的变化作为分划的主导因素,以联系农垦条件;而山地则根据地貌结合坡向变化(主要反映植被的变化),偏重联系到林牧业,共分为四十三个大区。第四级是小区,考虑到较小的地貌单位,同时着重对新疆农牧业影响较大的因素如土壤盐分和风等。
农业区划是进一步参考了自然区划拟定的。农业区划必须考虑各地粮食供需平衡与盈亏程度,主要农畜产品商品率,作物及牲畜构成,开垦程度,人口增长远景与粮食消费水平,各地区农牧业现有技术水平等。按照自然和经济条件相类似,农业发展任务大体相同,以不打破县的行政界线,首先把新疆划分为南北疆两个地区,再进一步分为二十八个小区。每个区都说明了它的范围,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特征,农业配置现状,并提出了发展方向和主要作物的比重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在某些调查较详经济较发达的区内,还进一步划分了农业专门化小区及其主导的农牧业部门。
综合考察是一种科学考察,它除研究地区重大的生产建设问题,提出比较全面的远景开发建议外,同时也积累科学资料,发掘有待探索的科学问题。新疆综合考察队在天山南北考察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大大丰富了我国地理、地质、土壤、生物、农学等学科的科学内容。这一工作还有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促进新的科学部门的成长,使考察任务带动学科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