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广西八个少数民族聚居县 粮食生产跃上先进水平 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二至五成,龙胜、睦边已成千斤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5
第2版()
专栏:

  广西八个少数民族聚居县
粮食生产跃上先进水平
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二至五成,龙胜、睦边已成千斤县
据新华社南宁24日电 荣获1958年广西僮族自治区粮食生产头等奖的三江、大苗山、龙胜、宜山、环江、宁明、靖西、睦边八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今年粮食生产继续跃进,已经赶上广西汉族地区的先进水平。
这八个县分布在广西的北部和西南部的边远山区,过去粮食产量很低,在1958年大跃进中,粮食产量突飞猛进,总产量分别比1957年增长50%至一倍,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今年,这八个县在去年的基础上,粮食总产量又分别增产两成至五成,并且出现龙胜、睦边两个千斤县。宁明县1957年平均每人五百七十七斤粮,今年人口比两年前增加了八千多人,而平均每人有粮一千六百二十七斤。
坚持政治挂帅,不断地反对各种右倾保守思想,是这八个县获得持续跃进的根本关键。1958年这些县的中共县委曾充分发动群众,有力地批判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论”、“特殊论”,从而使各族人民解放了思想,树立敢想敢干的风格和雄心大志。今年,这些县又继续批判了新的右倾思想情绪。如睦边县批判了“增产到顶论”,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两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还改革了千百年妨碍生产的一些陈规陋习。三江、龙胜两个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民在提高思想觉悟以后,把不能出工的“忌日”、“禁日”、“鬼日”等全部废除,一年共增加五百七十四万个劳动日,普遍推行了农业生产“八字宪法”,改变了刀耕火种等落后的生产方式。
学先进、赶先进、大搞群众运动,是粮食增产的另一个基本经验。龙胜各族自治县今年以来,进行了四次全县性的大检查、大评比,及时地推广先进经验,插红旗,树标兵。三江侗族自治县不仅在县内开展公社与公社、队与队、人与人之间的竞赛运动,同时和龙胜、大苗山以及广东省的潮安县等三十二个县挂钩,开展劳动竞赛。
工农业并举,五业全面大发展,直接支援了粮食生产。这些县一般木材茂盛,土特产丰富,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都注意了多种经营、使林、牧、副、渔等各种生产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副业生产大发展,不仅使公社和社员的收入增加,而且扩大了土地投资。如龙胜县去年副业生产收入,平均每户达九十五元,各公社和大队都拿出一部分收入购买大批的生产资料和化肥,投入了农业生产。同时,各县、公社、大队又根据生产的需要和资源条件,举办一些工厂,对支援农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宁明县的睦南公社利用公社积累的资金,办起农具、土化肥等工厂,化肥厂建厂半年,就生产十四万斤土化肥;农具厂造出了二千八百九十三架大小农具和运输工具,及时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保证了粮食的大丰收。
八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生产高速度发展的事实,生动地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这些县大都处于高寒山区,山高路远,田块小而分散,交通不便,劳动力不足是个突出的问题。公社化以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如睦边县那坡公社在调整耕作区时,消灭了三千七百多亩插花田,变远田为近田,并且修了三条公路和三条大道,克服了山高路远生产不便的困难。特别是普遍建立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把数以千计的妇女劳动力从琐碎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参加了主要劳动,成了农业生产上的一支生力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