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梯田层叠 树木满山 绿草遍地 宁夏牌路山树起水土保持红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5
第4版()
专栏:

  梯田层叠 树木满山 绿草遍地
宁夏牌路山树起水土保持红旗
据宁夏日报报道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城关公社的回、汉社员,经过五年来和大自然的顽强搏斗,特别是近一年多来,依靠公社的强大威力,认真贯彻执行了“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集中地连续治理,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把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干山秃岭的牌路山,治理成梯田、带子田层叠,树木满山,绿草遍地的社会主义新山区。这个公社先后受到国务院、团中央、自治区和海原县的奖励,成为自治区大面积开展水土保持的一面红旗。
牌路山位于海原县城东十华里的地方,是南华山向北伸展的一条支脉,海拔约一千九百米,面积六万亩左右;境内有三座大山、二十个小山头,两条大沟和八十一条支毛沟,把这块地方割裂得支离破碎,陷穴遍地。解放前,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这里常常是“三光”(种子光、肥料光、庄稼光)、“五害”(旱、风、霜、雹、冻)俱全,“四料”(饲料、燃料、肥料、木料)缺乏的贫苦地区。解放以后,经过五年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的全面突击治理和常年治理以后,使“祸山”、“害沟”的牌路山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变成了海原县的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山。到目前为止,广大回、汉社员,已在牌路山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三万多亩土地上种植了果树林、用材林、防风林、风景林等各种树木三百六十万株,最大的已经长到二、三米高,有的已经开花结果;修挖梯田、带子田、培地埂、沟头防护、台阶地等三万零八十亩;对原有的一百一十四个深达十几丈的陷穴,全部填平;羊肠小道也整修成纵横交错的宽大的人行道和马车路,全部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三万亩以上。住在这里的七、八十岁的老人,登上牌路山,都惊奇地说:“牌路山真是大变样,人翻身,地翻身,干山也能翻身!”
牌路山的治理工作,是从1954年农业社时期开始的。经过几年的连续突击治理和综合治理,初步控制了一部分土地水土流失。但是,当时的农业社人力单薄,不可能常年集中治理,只能在春、秋两季突击治理;还由于没有统一的全面治理规则,只好采取“零敲碎打”的方法,使某些工程没有完全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人民公社化以后,公社党委及时总结了这个经验教训,提出了山头修花园,缓坡带子田,沟弯台阶地,耕地修梯田,道路连环池,陡坡鱼鳞坑,沟头防护坝,沟底修谷坊的全面治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同时对牌路山进行了细致的全面考察,根据综合治理的方针分别划出了宜农、宜林、宜牧区,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又把全社的劳力做了统一安排,从各生产大队抽调了三百多个劳力,组成一支常年基建队,各大队又抽出九百多个劳力组成突击队。在步骤上,采取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支毛沟到干沟,由上到下,由小到大地全面集中地治理,使沟、坡到处能够节节蓄水,步步设防,分段拦泥。在方法上,采取了常年治理和整修旧有工程与短期突击新修工程相结合,种草、种树等生物措施与田间工程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蓄水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植树造林与整理培育相结合等办法,使所做的工程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并达到了治一坡、成一坡、绿化一坡、巩固一坡,治一沟、成一沟、绿化一沟、巩固一沟的要求。现在,全牌路山的水土保持已达到高标准化,全部控制了二十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95%的树木已经成活,许多过去的废沟、烂山也逐步获得收益。
牌路山的治理,对加速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据估计,牌路山治理以后,每年将有十万吨泥沙不致流入水库和黄河,对根治黄河和保护石峡口水库工程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彻底根治了洪水危害和拦蓄了洪水,仅牌路山上的一万多亩土地每年就可增产粮食五、六十万斤;大量利用了废沟荒坡种植各种作物,仅1958和1959两年,城关公社利用治理好的废沟荒坡种植的各种作物,就收入一万六千五百多元,用这些钱可以购买二百七十五头耕牛或买九百多部七吋步犁;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去、今两年共种植草木樨四百九十五亩,收贮饲草七十四万多斤,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