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厂校协作是怎样开展起来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5
第6版()
专栏:

  厂校协作是怎样开展起来的
  中共太原市委文教部
学校办工厂是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产物。是在教育大革命中进行两条道路斗争的结果。
去年勤工俭学的号角在全国响起之后,太原市中等学校的学生和部分教师,经过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提高了觉悟,迅速地卷入了这一革命的洪流。他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出现在工地、车间、商店和街道;有的挖运土方,有的擦洗机床,有的售货,有的卖报,……他们决心在最艰苦的劳动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经过一段持续地劳动之后,果然,有很多人在劳动中得到了改造,思想感情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如此,成批的学生和教师经常在劳动场所的出现,也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的风气。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开始被“万般皆可贵,劳动最为高”的认识所代替。
在勤工俭学的这一阶段,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生产劳动,教育青年一代不要因为念书而脱离实际,不要因为念书而摆起了知识分子的架子。同时,通过劳动实践,说明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是像资产阶级的教育那样,把学生引导到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道路上去。我们用实际行动,宣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无产阶级教育与资产阶级教育的根本区别。
在勤工俭学时期,坚持资产阶级教育观的人,有的公开反对,有的旁敲侧击,说什么学生参加劳动“打乱了学校秩序”“影响了教育质量”等等。面对这些错误论调,我们一方面在师生中开展了两条道路的辩论,同时,坚决地按照党的方针进行了勤工俭学活动。使广大师生通过劳动,不仅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体质,而且从轻视劳动转变为热爱劳动,把生产劳动从一种重负变为一种快乐。在广大师生提高了认识之后,资产阶级教育观点就被孤立了起来,他们的阵地也随之大大缩小了。
采取上述形式进行勤工俭学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结合教学方面,却也发生了许多不便。一般说,劳动场所距离学校较远,劳动时间和学习时间的矛盾较多,教师跟班辅导也有一定困难。这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以教育为主的前提下,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劳动较为合适?市委在总结了勤工俭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精神,及时地提出了学校办工厂和农场的指示,学校大办工厂的运动,就像巨浪一样地掀了起来,从而把勤工俭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仅在去年7月份一个月内,中等学校就办起了大批工厂,那时真是工厂林立,气象万千。所有这些工厂又都表现了规模不大、土法上马、品种繁多、速度很快、效果很好、花钱很少的小、土、多、快、好、省的特点。
学校办工厂之所以能够高速度地发展起来,主要是由于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深入人心,使广大师生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敢想敢干,发挥了冲天的干劲的结果。同时,学校办工厂,也是使生产劳动和教学和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还由于这些工厂的产品又都直接服务于社会需要,这就使学校办的工厂不仅能够巩固,而且能够逐步地向前发展。
学校大办工厂之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人,在新的形势面前,公开反对的人虽然越来越少了,但是叫嚣之声并未敛迹,只是换上了另一种曲牌,他们认为要办工厂就办大的,要办工厂就办现代化的。看来是一个两种方法的斗争,但实质上还是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我们针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保护了新生事物的成长。
学校办的工厂,经过整顿之后有了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原材料供应不足,缺乏设备,技术力量不足等,以致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市委研究了这些问题之后,在今年2月全市协作会议上,提出了学校办工厂必须在结合教学的前提下,服务于大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方针,同时指出了厂校协作,工厂在学校设置车间,是既利于教学又利于生产,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良好形式。这一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赞成和拥护,随即有二十个中学和三十多个厂矿建立了协作关系。但是,在贯彻执行市委的指示中又碰到了新的问题,即:学校要求协作厂首先帮助自己装备一个小厂或车间,以便更好地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而工厂却又急于要求学校支援大量的劳力和文化教员,对于学校建立小厂或车间的要求抱着“缺少技术力量,完不成生产任务”的顾虑。可以想见,双方的要求和顾虑都是合理的,问题在于从那里着手解决。我们根据市委的指示,首先使厂校双方挂起钩来,做为建厂的准备阶段。学校首先派遣大批学生到协作厂按照厂里的计划进行劳动。其中有的在机床上操作,有的当杂工,有的帮助职工学习文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批有文化的青年劳动者有许多人初步掌握了较为复杂的技术,为工厂在学校附设车间培养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原来存在于厂校协作中的矛盾,也就通过这种办法获得解决。紧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十多个工厂在十多个中学中建立了机械加工、化学等生产车间。在这些车间中,有的从铸造开始,经过加工,完成了部件的制造,有的直接制成了化学产品,而成品质量也都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事实证明,这些车间建立以后,它既是协作厂的卫星厂,承担一些零星的生产任务,使协作厂可以抽出主要力量从事主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使协作厂能在不增人的情况下达到增产的要求;同时,它又成为学校的实习工厂,学校在协作厂解决原料供应和技术指导的前提下,就近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就便于根据教学计划妥善地安排教学和生产的时间,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工厂成为理工科教学的现场,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厂校协作做到了双方有利,双方满意。很多人高兴地把厂校协作的整个过程诙谐地叫做:厂校挂钩是“恋爱”厂办车间是“结婚”,制做的附件和成品是“婴儿”。
回顾从勤工俭学经过大办工厂到厂校协作的发展道路,主要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的贯彻做为全党全民的任务,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宣传教育,取得了各方面的赞成和支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场大革命,在进行这一革命过程中,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不管采取什么论调,但其实质都是无产阶级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我们一方面从理论上系统地批判了各种错误观点,同时,放手地发动群众,采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积极地开展了生产劳动的活动,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了起来,提高了教育质量,用事实粉碎了资产阶级的诽谤,所有这些胜利,都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事实证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这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