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在劳动中成长——太原市学校办工厂中的几个小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5
第6版()
专栏:

  在劳动中成长
  ——太原市学校办工厂中的几个小故事
  本报记者 冯东书 郭洁
从怀疑到赞扬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有一个电器缝纫机修造厂,有人把它叫做“四很”工厂。意思是厂很小,作用很大,设备很简陋,产品很好。外地来的采购人员,看到那么好的产品是从这个简陋的学校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十分惊奇。
有一天,厂里来了一位河南登封县芦店炼铁厂的采购员。他想买三台七十马力的启动器,经过太原市机械局的介绍找到了这里。他走进车间一看,车间里的工人大部分是年轻的学生,很多工具,像鎯头、扳子等等,一看就知道都是他们自己用废铁块、铁条制造的。这时他犹豫起来了:“就凭这些小鬼,这么个摊子,就要生产电器设备,行吗?”既然厂方答应了,他只得耐心的等下去。
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工厂的年轻主人有那么大的本事:他们虽然都是些年轻学生,但是干起活来,却像真正的工人一样,个个意气风发,干得那么认真,那么有条不紊。厂里没有缠线包的设备,学生就在师傅指导下,利用木头架子把线包缠好;厂里没有压力机,学生就用两块三角铁作成铁夹子,代替了压力机;矽钢片既贵又缺,他们就到大工厂去拣破烂,用人家裁剩下来的边边、角角。他们不仅把启动器生产出来了,而且产品非常出色,当这位采购员接到他盼望已久的东西的时候,同时还得到了一份国家检验合格证书,更出乎他意料的是每台启动器的价格比他原来估计的还便宜五十元。看着这一切,他意味深长地对厂长说:“现在的学生,可真是好样的!”
“人家是谁?”
故事发生在太原市第七中学的塑料工厂里。
高一班在成型工段劳动的三个小组,正在开展着热火朝天的红旗竞赛。一天,离下班还剩半个钟头,成型三组的学生高瑞鹏生产电灯开关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个。看来,到下班闯过一千六百的大关是十拿十稳了。他又想起接班时,竞赛对手吴崇朴、曹秋香对他说话的那种神气:“我们今天是一千五百,废品可一个也没有。”现在,他心里乐滋滋地盘算着:下班见了面,管保叫他们哑了嘴。不料,压力机上的电炉丝突然断了,生产顿时停下来。迟不断,早不断,偏偏断在这个节骨眼上,急得小高用手直拍电炉。巧得很,竟把炉丝接上了,电炉又重新放出了红光。他高兴的几乎跳起来,挽起袖子就想开机器。可是和他一起工作的老师傅郭伍和却不往机器里加料,反而拿起改锥来对小高说:“炉丝碰到一块,一会儿还会断的,干脆换个新的吧!”换一条炉丝至少要半个钟头,换完新丝就该下班了。自己达不到一千六百个,反倒给下一班准备了好条件。小高满脸不高兴地嘟喃着“郭师傅咱给人家修电炉,下一班又该超产了。现在趁炉丝接上咱先干一会,炉丝留待下班再换吧!”
郭伍和是太原塑料厂派到学校协作办工厂的老工人,平时,他很注意学生思想的进步。今天听了小高的话,他就给小高开导说:“小鬼,你想错了。人家是谁?都是自己的同志怎么成了人家?咱们整个生产就和一盘棋一样,只顾‘卒’走,不顾全盘,整个计划怎么能完成呢?好事自己干,难事让别人,得了红旗也不光彩啊!”一席话说得小高面红耳赤,赶忙帮师傅修起电炉来。
下班了,小高心里却平静不下来。郭师傅的话老在他脑子里转,这些话像一面镜子,勾起了他许许多多的回忆:自己一下班总是一推就走,工具、产品、原料什么都推给师傅去整理,不也是把困难让给别人吗?自己是班里的几何代表,却总是不愿多花费点精力去帮助同学提高几何水平,不也是只顾自己吗……。他慢慢体会到自己缺乏师傅身上最好的东西。他觉察到他“要向师傅学习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师傅身上的共产主义高贵品质。为了永远记住这一天所得到的教育,他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里。
手套的故事
一副手套的故事,在太原第七中学流传着。事情是这样的:学生曹慧玲听说要到学校塑料厂成型工段去当工人,心里就嘀咕起来:往常总是说要向工人阶级学习,这回子到工厂劳动,天天和工人们在一起,该学个甚呀?于是她给自己订了个不太明确的学习计划:在工厂里一定要勤扫地,勤打水,要样样都勤,和师傅们要搞好关系,看看在师傅们身上到底什么是工人阶级思想。
进厂最初两天,她觉得老师傅都挺好,但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感觉,可是自从发生了手套的故事以后,她的感觉就变了。有一天,她正在拧钢模上的螺丝,一不小心刚好把滚烫的螺丝捏在手套的破窟窿眼上,烫的她几乎哭了出来,这事被旁边的李德民师傅看见了,就赶忙叫她把手套脱下来,把自己手上的好手套换给了她,她过意不去,可是师傅非叫她戴上不可。下了班,李师傅不声不响地把副破手套戴走了。曹慧玲想一定是李师傅给换新的去了,那就等着明天戴新手套吧。可是,第二天上班时,她在李师傅手中接过手套一看,脸色刷的一下通红了,心里只是“扑通扑通”跳,手是怎么也插不进手套里去了。原来还是那副破手套,不过在破的地方增加了几个一针大一针小的补钉,一看就知道是李师傅亲自补的。她想:自己是个徒弟,而且是个女学生,却要男师傅来补手套,多难为情。她越想越感到师傅们身上都有一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高尚风格。她这样想着,原来的那一套“学习计划”,不知什么时候就给忘掉了。但是真正地学习却开始了,她给师傅倒水比过去更勤,抢着不让师傅扫地的时候也更多,师傅们的手套坏了,也尽量争着拿来补,事情虽然还是那些事情,干这些事的思想感情却不同了,过去是为了搞好关系,现在她从内心里感到她应该像师傅们那样,作一个能牺牲自己关心别人的真正高尚的人。(附图片)
太原十七中电器工厂的老工人李国珍,夸奖初二学生罗曦舫做的“起动补偿器”质量合格
本报记者 周树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