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我国的木板水印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5
第8版()
专栏:

  我国的木板水印画
  郭味蕖
当我们走进新华书店图片部或文物店时,经常可以看到在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先生等画幅前面,站着许多喜爱书画的人,在细心的欣赏浏览。那些内容丰富、色彩鲜明的引人的画幅,有的是画家们亲手创作的原作,也有的是精致的印刷品,其中尤以北京荣宝斋木板水印的复制品,最受观众赞赏。普通用铜版、石版等印刷的复制品,总使人感到是印出来的;而木板水印的方法,却可以达到乱真的效果。
木板水印画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国木板水印画,从唐到明,是有过很体面的历史的”。关于我国木板水印画的发明,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在敦煌藏经洞中发见的两万多卷轴里,就有不少的刻制极为精致的雕板佛画。其中刊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扉画,刊于晋开运三年(公元947年)的“毗沙门天王图”,和在雷峰塔藏经砖中所发现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的扉画,都是我国版画艺术遗产中早期的珍贵遗存。
木板水印画,随着宋、金、元各时代印刷事业的全面发展,逐步扩大了使用范围。又因着两宋时代社会上小农经济的普遍提高,当时的商业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从而兴起了平民文学。一时讲史小说、戏曲一类的书刊,都附有通俗的插图,木板水印画,从此更获得了社会上广大群众的喜爱。当时中央、地方和私人书坊,刻书的风气盛行。以文人区四川眉山,产纸区福建建阳和汴京、杭州等地,形成了雕板的中心。各地出版的佛经、子史、小说、戏曲、算书、历书、药书,无不大量的采用插图。金代的雕板中心是平水(即山西临汾),在十二世纪时,出版了划时代的金藏;在我国黑水城故址发见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等木板画,都足以代表这一时期雕板水印画的精工。
到了元代,建安虞氏刊行了上图下文本的“至治本全相平话三国志”等五种,以古朴简劲的刀锋,刊出了质实圆劲的线描。
明代的木板水印画,在前代稳固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扬。更因当时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顾正谊、陈洪绶等,参与了绘制版画的行列,同富有实践经验的雕板名手,分工合作,各自发挥了艺术上的创造性,从而使木板水印画,达到了新的繁荣。这时在构图和雕板的技法上,由宋元时代的阔刀大斧,一变而为婉丽细致。如当时出刊的
“西厢记”、“青楼韵语”、“元曲选”、“水浒传”、“博古叶子”等,都是各具风格脍炙人口的作品。
十六世纪中叶时,金陵胡曰从又创出了“餖板”“拱花”的方法,使木板画又走上了彩色套板的新路。胡氏制作的“十竹斋笺谱”、画谱,和后来的芥子园画传,树立了餖板、套印的典范,给以后的雕板年画奠定了基础。
清代画师王翬、王原祁、焦秉贞、门应兆等的“万寿盛典图”、“南巡盛典图”等巨制,虽然这些廊庙作品是迎合统治者的爱好,但每一部插图,多到好几百幅、每幅有千百人物,同时又繁密的布置了配景,其中描写城阁、山河、社会风物和都市繁荣的景象,表达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般面貌。这时的民刻方面,也极发达。如凌烟阁功臣图像,太平山水图画,隋唐演义以及一些传奇插图,刀锋的缜密遒劲,也还能远接前代的衣钵。
自从明季中叶以来,木板水印画的支系——木板年画,也在逐步形成富于人民性的民族艺术的一种独立风格。木板年画的制作,开始是单纯用墨色或朱色刷印,随后便全面继承了胡曰从的“餖板”套色法,丰富了年画的色调。
但是,在公元十七世纪以后,随着西洋铅、石印刷术的输入,逐步衰微。清末虽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插图,但在刀刻技术上,并没有新的提高。直到1933年,鲁迅、郑振铎先生合刊了北平笺谱,木板水印才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拥有千百年现实主义创作基础的木板水印画,通过继承和发扬,已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北京荣宝斋在木板水印画的技术上,有的地方已超过前人。他们刊印了历代画家和当代画家的作品,也摹印了古代敦煌壁画、漆器等图案纹样。工人们更发挥了智慧,用五十套版,二百印次板摹印了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不仅继承了我国木板水印的传统,而且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风貌。(附图片)
[上图是荣宝斋水印木刻:齐白石的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