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蒙汉大协作的强大威力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架吗吐人民公社调查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6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蒙汉大协作的强大威力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架吗吐人民公社调查组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架吗吐人民公社,是在
蒙、汉族杂居区办起来的一个规模很大的人民公社。它是由两个区、十
个乡、一百零四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的,面积二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它是一个半农、半牧、以农为主的公社,拥有可耕地约一百万亩,已耕土地五十多万亩;一望无际的天然牧场可以放养牲畜十万头;在北部的原野上生长着一大片苍郁茂密的“黑树林”,面积达二百六十多平方公里;它还有取之不尽的碱土。居住在这个地区的蒙、汉族人民共有四万四千五百余人,其中蒙古族有一万八千多人。一年来的事实证明,在这个地区,不但办成了人民公社,而且办的很出色,举办了许多高级社不能举办的事情,显示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
办公社人同此心
架吗吐人民公社蒙、汉族人民的居住情况是大杂居、小聚居。这种插花居住的条件,使他们长期以来就发生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在民主革命时期,蒙、汉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消灭了王公贵族和地主的剥削、压迫,在火热的阶级斗争中,建立了兄弟般的战斗友谊。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共同参加了互助合作运动,并在1955年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蒙、汉族联合的高级社四十四个,以汉族为主,蒙、汉族联合的高级社六十个。以蒙古族为主的社,一般都有水草丰美的大片牧场,牧业比重较大,但农田较薄;而以汉族为主的社,农田一般比较肥沃,农业技术也较高,但都缺乏足够的牧场。几年来,蒙、汉族人民在高级社的集体劳动中,大大地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民族友谊也有了进一步的增进。但是,高级社毕竟还是经营范围狭小的经济组织,对于两个民族实行经济大协作,充分发挥劳动潜力,合理利用天然富源,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农、牧结合,大办工业,开展多种经营,保证工、农、牧业的持续跃进,共同改善生活,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都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在1958年轰轰烈烈的全面大跃进中,更显得突出了,正在这时,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像灯塔一样,适时地给群众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仅九天时间,就在南部和北部的原两个区的范围内,分别建立了“东风”和“卫星”两个人民公社。这样,就使蒙、汉族人民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协作,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可是东风公社的农业比重较大,卫星公社的牧业比重较大,两个社对于农、牧业互相支援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仍有一定的限制。例如东风公社的苏吐、团结、新河等管理区与卫星公社的查干、代力吉两个管理区,在利用牧场发展畜牧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合在一起更为有利,而且合在一起还可以组织更多的劳动力,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和大办工业。经过近两个月的酝酿和准备,到11月份,这两个公社又合并成现在的架吗吐人民公社。
协作一致大兴水利
一年来,架吗吐人民公社在更大范围内统一调配劳动力、合理利用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的结果,形成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大协作。蒙、汉族社员在生产建设战线上携手并进,创造出许多惊人的事迹,达到了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
新开河和茂林河纵贯公社境内,水利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常常泛滥成灾。解放前,人们在凶恶的洪水面前无力抗御,往往乞求“神灵”保佑,有的人把肥猪投入河水祭祀“河神”。解放后,党领导群众在新开河沿岸修了堤防,基本控制了新开河的泛滥,但直到大跃进以前,在茂林河上只筑起一些零星的拦河坝,仍然不能完全控制水患。1958年,蒙、汉族人民共同修了两个水库;1959年,公社利用农闲时间,又组织蒙、汉族人民修了两个水库。这四个水库共可蓄水四千万公方。1959年秋天,依靠这些水库,在六十年来未遇到过的特大洪水的进攻下,保证了丰收。
公社化前,虽然基本上制服了新开河的洪水,但一村一社的力量单薄,无法开发水利。五间房高级社的社员们,年年看着新开河的水白白地流走,觉得非常可惜,他们在1954年春天,曾建筑起一条拦河坝,想引水浇地,但由于社小力量薄,没有挖成灌溉渠道,结果没有浇成地。公社成立后,蒙、汉族人民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展开了全面的水利建设。二千多人从1958年11月开始,鼓足冲天干劲,不怕天寒地冻,苦战四个多月,刨开了冻土,夯实了渠埂,挖了四十八万二千多土方,修成了一百三十二条灌溉渠道,总长度达到一百三十四公里,在1959年春天,就引水灌溉了五万七千亩土地,战胜了严重的春旱,保住了全苗。
团结和新河两个管理区的很多生产队处于洼地,雨量大时,一片汪洋,常年因内涝而歉收的土地约有二万多亩,过去各高级社也曾经从本身的局部利益出发,做了一些排涝工程,但这样又出现了“上游排涝,下游遭殃”的问题,乡与乡、社与社之间年年发生纠纷。1959年,公社在夏锄紧张时期,组织了七百多个蒙、汉族社员,仅用八天半的时间,就挖了一条二十九里长、五米宽的排水渠。1959年降雨量虽比1958年大的多,但内涝的土地却减少到四十来亩,并且永远消除了排涝上的纠纷。蒙、汉族人民都高兴地说: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团结渠”!
深翻土地显威力
这里经营农业的历史只有几十年的光景,特别是由于地多人少。耕作技术一向粗放,个别地方还沿用着“漫撒籽”等原始的耕作方法,直到高级社时,秋翻、施肥的数量还很少。公社化后,立即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秋翻、深翻运动,一万二千三百多名蒙、汉族社员参加了秋翻的斗争,还充分地运用了这个社耕畜多的有利条件。以蒙古族为主的代力吉、苏吐、古鲁忙哈等管理区,调出了四千多头耕畜支援了以汉族为主的新河、团结管理区,并卖给他们四百多头耕牛。东查干吉的蒙古族妇女虽然不懂汉话,可是听说团结屯完成深翻任务有困难,也自动带着铁锹前去帮忙。由于蒙、汉族社员大协作,在短短的二十六天内,就翻完了三十二万多亩土地(其中深翻地二万三千亩),超额完成了秋翻和深翻的任务,比解放以来十三年的翻地总和还多一倍。在秋翻、深翻运动中,群众干劲冲天,采取了“歇人歇牛不歇犁”和“分工协作轮班作业”的办法,成倍地提高了翻地效率。过去一台四头牛拉的双轮双铧犁,一天只能翻六亩多地,现在把牛增加到八头到十六头,实行二班到四班倒,拉一台双轮双铧犁,在一昼夜里,一般都能翻二十来亩地。
在大抓水、土的同时,又开展了积肥、送粪运动。社员们利用肥多、车多、马多的优越条件,施肥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增加44%。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特别是由于大面积高额丰产田获得了空前大丰收,1959年虽然春旱、秋涝,又有虫害,灾害和1957年差不多,但农业生产仍然实现了特大跃进,粮食和油料总产量预计可以达到八千四百万斤,将比1957年增产69.1%,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产28.7%。1959年卖给国家的粮食和油料将占总产量的60%以上。
合理调剂草牧场
架吗吐人民公社认真贯彻执行了农牧业并举的方针,在全社范围内,合理调剂和适当扩大了草牧场,大搞牧业基本建设,加强了对牧业生产的支援和领导,使牲畜特别是牛、马有了飞跃的发展。
架吗吐公社草牧场分布很不平衡,代力吉、苏吐、古鲁忙哈、查干吉四个管理区的三十七个生产队的牧场,占全社牧场的70%;新河、团结等管理区的二十五个生产队缺少牧场,牧业发展很缓慢,甚至有的还逐年下降。公社党委会和管委会,在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各生产队互相协商,合理调剂出草牧场三百五十五平方公里,解决了过去没有彻底解决的乡社之间因使用草牧场而引起的争执。
公社成立以后,统一安排了农牧业生产,调动力量加强了牧业生产和牧业基本建设,克服了以往那种“抓住农业,丢掉牧业”的现象。各生产队都成立了牧业专业组或小队,投入牧业生产的劳动力比1958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共打了牧业用井六十四眼,新建和扩建牲畜棚七百七十三间、牲畜圈三百零七所。公社以很大力量支持了牧业生产,建立了一所兽医院和十一处兽医室,给各牧业专业组配备了一百一十名牲畜保健员,开展了防治畜疫工作,制止了两次牛瘟的蔓延。
公社的统一领导,农牧业的进一步结合,带来了牧业的空前大丰收。牧业生产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发展得快,1959年度的牲畜总头数达到四万四千二百二十九头,大牲畜的总增殖率为19%。这是当地空前未有的高速度。
多种经营大发展
架吗吐是个富饶的地方,不但有肥沃的农田,丰富的水利资源,大片的天然牧场,而且有取之不尽的碱土和很多珍贵的野禽、野兽,以及三十多种野生植物,很适宜于大办工业和大搞多种经营。
这里有两个大荒滩,面积共三百六十平方公里,盛产碱土。在七棵树附近的那个大荒滩,俗称“金盆”,但过去一直暗淡无光。公社化前,虽然农闲时有些人来“取宝”,因为是单干,顾了熬,顾不了卖,挣不到多少钱。公社成立后,立即组织八百多人到两块荒滩上扫碱土,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扫了二千七百多万斤,给常年熬碱积存了充足的原料,还打够了一年熬碱用的烧柴。公社又投资置备了一百二十九口大锅、一千五百二十九口小锅,固定了三百多个工人,建立了两个大碱厂,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10月,共熬了一百九十五万斤碱,其中纯碱为四十万斤,总产值达到二十四万多元。昔日荒凉的“金盆”,而今大放异彩,烟囱林立,房屋成片,车水马龙,人声喧腾,大堆的碱晶体在金色太阳光下闪闪发光。过路人莫不啧啧赞美,连说:“金盆,金盆,真是名不虚传!”
人民公社除办成两个碱厂外,还办成了铁木、编织、纸浆、乳品加工、砖瓦、发电等六个为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工厂。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10月,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五十四万九千多元。
公社在组织工、农、牧业生产大跃进的同时,根据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方针,调配劳动力,大搞养猪、养鸡、养蜂、养鱼、采集杏核和药材、割芦苇、跑运输等十三种副业生产,大大增加了收入。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10月,副业收入已超过一百万元,比公社化前一年的副业收入增加了五倍多。
开始走向机械化
公社的成立,更便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蒙、汉族社员们从亲身体验中,看到农业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能腾出大批劳动力来举办工业和多种经营,大大增加了公社积累和社员收入。因此,他们对机械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也更加迫切了。公社建立一年来,已在农业机械化上投资了十四万元,并计划在今后三年内再投资八十万元。
随着公社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工人队伍也在不断地成长壮大。一年来培养了二百二十一个蒙古族工人,占全社工人总数的37.2%。其中掌握拖拉机、发电等技术的工人有二十二名,占全社技术工人总数的47%。
公社大办工业和大搞多种经营,就使公社经济迅速发展起来。1959年公共积累的提成,又比1958年增加四倍多。
现在,全体蒙、汉族社员正满怀信心地开展声势浩大的增产节约运动,他们决心要反透右倾,鼓足干劲、大搞秋翻、秋浇、积肥、搭棚盖圈,大抓副业生产,为1960年继续跃进作好准备,为争取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沈湘汉、康慎、张荫林、哈斯朝鲁、高克林执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