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建闸筑堤 挖塘修渠 拦蓄洪水 株洲人民控制湘水倒灌 力争九万多亩“大水田”明年全部保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7
第4版()
专栏:

  建闸筑堤 挖塘修渠 拦蓄洪水
株洲人民控制湘水倒灌
力争九万多亩“大水田”明年全部保收
本报讯 湖南株洲市人民为治服湘江江水倒灌为害,大兴水利。这个工程规模巨大,要在湘江、渌水沿岸修一百二十公里的长堤,建大小水闸一百零三座,小型水库及塘、坝、渠道等四千处。
株洲市郊历年来最大的水患是湘水倒灌。湘江南北纵贯株洲境内有九十公里,它的支流——渌水,横贯于江东。两条大水吞纳着全境数以百计的大小河港,构成株洲市郊密如蛛网的水系。可是,由于各条河港下游地势低洼,每年4月以后湘江水涨,江水即倒流回港,泛滥于沿河两岸,附近的农田就被淹没,水退后才能补种。这种田当地称为“大水田”。每年湘江几涨几落,沿湘江、渌水两岸的“大水田”也几次被淹,多到每年淹五、六次,少也有三、四次,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解放后,党领导群众向水灾展开了斗争,在沿港一带筑了一部分防洪堤,建立了水情预报制度,同时还修了一些山塘、水库蓄水,因此这一带的“大水田”年年还有收成。但由于过去互助组、农业社力量单薄,无法彻底根治水害,沿江的“大水田”还留下有九万多亩,约占全郊区田亩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每年仍只能种一季稻谷,好年成也只有五成收;而且因为三番五次的重插补种,多用的人工、种子、肥料更是难以计算,成为株洲市郊农业社生产继续跃进的一个障碍。
今年,中共株洲市委决心要根治这一历史性的水患,市委负责同志亲自沿湘江实地察看,研究全市水系,总结了以往几年来治水的经验,研究了治水方法,制定了今年全面治理的规划,决定在全市的十二条大河港流入湘江、渌水的入口处修建十二座大型水闸,在其他的小港口分别修建三十八座中型水闸和五十三座小型水闸。当湘江、渌水水位低于河港水位时,就开放闸门,河港上游的山洪和垅田渍水,都能通过河港泄入湘江、渌水;湘江、渌水水位与河港水位相平或高于河港水位时,就关闭闸门,挡住江水倒流入港。同时在各个水闸两头,沿湘江、渌水两岸分别修筑建成一百二十公里的长堤,做到与水闸顶面相平。这样就使整个湘江、渌水的河岸增高(比1954年当地最高洪水水位还要高出二米),使湘江在涨水时再也不能漫过河岸,吞没农田。为了拦洪蓄水,保证灌溉,调节湘江涨水时的河港水量,又决定在各河港的上游、中游增修四千处小型水库及塘、坝、渠道等。在修建中,贯彻坝渠并重、堤闸结合、坝成渠通的方针,使这一规模宏伟的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都迅速发挥效益,力争明年九万多亩“大水田”全收,而且可以扩大双季稻面积十五到二十万亩,再不需要三番五次地重插补种了。这样谷种每年就可节省一百万斤,劳动日可以节省四十五到五十万个,往年用来防洪抢险的劳力就可以集中用于积肥和加强田间管理。这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株洲市的水利面貌,而且在改变目前居民点普遍集中于靠山地方的状况,把大堤变成公路,发展交通、综合修水利,建设小型水电站等方面,都将收到很大的效益。
当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治港百条,筑堤千里,征服百里湘江,誓夺万担粮棉”的战斗号召以后,全市立刻掀起了一个工农协作的兴修水利高潮。许多工厂抽出技术人员帮助公社勘察设计,支援了大批钢筋、水泥帮助建闸。原来按工程师计算,全部建闸工程需要一万吨水泥,一千多吨钢筋,经过群众献策献计,找出了以三合土代水泥等办法,全部工程只花三千吨水泥、二百吨钢筋就能建成,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全市郊区有十万劳力投入了这一场伟大战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