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机器种水稻 又快又丰收 查哈阳农场水稻产量创最北地区新纪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7
第7版()
专栏:

  机器种水稻 又快又丰收
查哈阳农场水稻产量创最北地区新纪录
本报讯 地处全国最北部的国营查哈阳农场,六千名职工鼓足干劲,充分发挥机械农具的优越效能,从大自然手里夺取时间,使生育期需要一百二十天的水稻在一百一十天的无霜期内成熟而且丰收。今年查哈阳农场种植的十五万亩水稻,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其中有三千四百五十亩水稻,平均亩产八百斤到一千四百斤,创造了全国最北地区大面积水稻高产的新纪录。
查哈阳农场经营土地三十一万五千亩,以水稻生产为主,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水田农场。查哈阳农场配备有大量的机械农具,85%的土地使用机械农具耕种,这是这里水稻生育和时间赛跑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农场采取机器“旱直播”种水稻的办法,即先播种,后灌水。机器种水稻就像种小麦一样。播种期一到,成群的巨型拖拉机拉着播种机开入田间。每台拖拉机拉上五个到六个播种机,在平坦广阔的稻田上奔驰一个来回,就种好一百五十亩水稻,一天可以种一两千亩。在种完压镇好的稻田上,拖拉机又拉来农场职工创造的筑埂机打田埂。水稻成熟以后,撤水晒田,联合收割机开来收割,边割边打,稻田又成了脱谷场。查哈阳农场平均每五十亩耕地才有一个劳动力,但是,威力强大的农业机器,保证了大量的田间工作量在短时间有效地完成。
播种、筑埂完毕以后,稻田才灌水。查哈阳农场都是采取自流灌溉,既不用人戽也不用抽水机,一亩水田一年用水耗费只要几角钱。渠首的大水闸,截断了嫩江支流,并在渠首附近修建了大型的太平湖,使水多不涝,水少不旱,保证了稻田的供水;各个大闸门控制的水量,共可以灌溉四百五十万亩土地,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查哈阳农场位于大兴安岭的脚下,整个农场形成一个北高南低的缓坡。打开闸门,水顺着坡降的方向,通过渠道流入稻田。渠道上设立了许许多多保证自流灌溉畅通的附加水利工程。有一种叫十字交叉桥,水泥修成的一段渠道,下面开了桥洞,桥洞上下两股流水东西南北交叉通过,互不影响,上流引江水灌溉稻田地,下流排水入江。在查哈阳农场,每块稻田不论地势高低,水深总保持在两寸半到三寸六之间。
查哈阳农场的职工战胜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办法是足智多谋的。水稻种子下地以前,先用温水浸种摧芽,种子下地时芽胚已经萌动,因此水稻在田间的生育期就比原来缩短十天左右。特意加长加宽的渠道,使流水灌入稻田以前,有较多的时间曝晒,提高水温。水稻黄熟时,就开始撤水,保证有较高的地温,促使水稻早熟。水稻成熟以前,工人们昼夜注意气象,有的生产队每隔一小时就测量一次温度。当气温急剧下降的时候,就在低洼的稻田边爖火熏烟,保护水稻不受霜冻危害。(刘英斌、张天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