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红色草原大牧场——记黑龙江省的一座现代化的畜牧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2-27
第7版()
专栏:

  红色草原大牧场
  ——记黑龙江省的一座现代化的畜牧基地
  李绍华
一夜工夫,火车沿着滨州线从内蒙古驶进了松嫩平原。从车窗向外眺望,是一片一望无边的草原。数不清的牛群、马群、羊群正缓缓向草原走去。列车进入红色草原牧场的场地了。
牧场太大了,单是场内就包括滨州线的五个火车站,全场占地三百万亩,有二十个分场。饲养的牲口有七千一百头奶牛,七千一百匹马,一万二千六百多只细毛羊,八千二百口猪,还有大量的黄牛、鸡、鸭。一年光是牛奶就生产一千五百万斤。红色草原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国营牧场之一。
良种畜群的繁殖基地
在萨尔图火车站下车到总场部,再坐吉普车走二十分钟就到了银浪羊场。一排排的羊舍里,满是肥胖可爱的绵羊,身上的毛又密又厚,用手一摸,就像抓到了最厚的毛毡。羊毛又细又长,是上等毛哔叽的纺织原料。牧场的绵羊是苏联美利奴羊和高加索羊同当地羊杂交改良的新品种,产毛多,繁殖率高。一只当地绵羊一年不过产毛二、三斤,牧场的改良羊平均产毛九斤多。有十二年养羊经验的饲养员崔万成,他饲养的五十七只种公羊,平均每只羊一年产毛二十七斤三两,其中311号种公羊,养的像一只小牛犊似的,今年剪毛四十二斤。一羊一胎两羔通常是少见的现象。可是在银浪羊场,今年有九十只母羊,试行注射了妊娠马血清,产了一百八十个羊羔。还有的羊一胎三羔、四羔。38315号母羊,一胎产了五个母羊羔。
穿过羊场来到马厩,就看到一匹匹高大的骏马。长的肉满膘肥,四条腿像四根桩子,大蹄子有小铁锅那样大小,扬起头来,一般身量的人伸手摸不到马的脑袋。这是用苏联挽马和阿尔登种马与本地良种马杂交育成的新马种。马的挽力大的惊人,绳套要特别加粗才行,因为一匹马能拉好几千斤重的车。可是这些马的性情却特别温和,叫站就站,叫走就走,从不使性子。
现代化的设备
在青贮饲料地和割草场上,自动割草机、自动搂草机飞驶而过,只见刀光闪闪,丰美的饲草,就被割倒齐整地排在地上。一台机器工作效率之高,一百个人也赶不上。饲料的加工处理更是有趣。在饲料加工调制车间,有磨面的立磨,粉碎粮谷、草类和块根的万能粉碎机,锤式粉碎机,块根粉碎机,豆饼粉碎机等。只要马达一响,不论什么样的饲料,就被粉碎了。喂牛的饲料,还要经过加温、加水,混入酵母,七、八小时以后,饲料就发出水果似的香味。牛吃这种饲料,从来没有过消化不良的现象,而且产奶量比过去提高了。粉碎好的饲料有的先送进酒厂,经过发酵、出酒,再用酒糟喂猪。
红色草原牧场一年产羊毛八万七千多斤,堆在一起赶得上一座小山,不知要多少剪毛姑娘忙碌多久。可是在剪毛季节走进剪毛室里看看,这简直和理发馆一样,一列木台子上有十二个位子,位子上是一个个等待剪毛的羊。十二把电剪刀唰唰地响着,云絮似的羊毛,顺着电剪刀的移动,滚滚而下。电剪剪毛每个人平均一天剪羊二十五只,最快的一天剪羊五十一只;比人工剪毛提高效率五点五倍。再往牛场里去,牛舍里烟囱鳞次栉比,每个牛舍旁还有一个小塔。这原来是通风的气眼和青贮饲料塔。牛舍里一片雪白,大窗户透进来充足的光线。有的牛正在钢盔那么大的铁碗里喝水。牛嘴在铁碗里一压,开关打开,水哗哗地流了出来;牛喝够了,一抬嘴,开关自动关上,一滴水也流不出来。到牧场上一看,几百条牛在广阔的草原上吃草,放牧员却轻闲地坐在一辆带棚的车上摆弄胡琴,他们既不怕牛会跑散,夏天也不怕牛闯进玉米地里糟踏农田。原来这里采用了新的放牧法。放牧员坐的小车上,装有一个蓄电瓶,联着一根围绕牧场的铁丝。牛要向牧场外边走,放牧员一按电钮,电流就把牛打的乖乖地回来。这种放牧法,使牛不会到处乱吃草,提高草原的利用率,而且省人工。以前,一百头牛要两个人放牧,现在五百头牛只用三个放牧员就可以了。
红色草原牧场的奶牛,大都是国内有名的滨州良种奶牛,产奶多,奶质好,一头牛一天产奶七十斤、八十斤;有的产奶一百来斤。
兢兢业业的饲养员们
十二年前,解放战争还在进行,一个国营牧场就在今天叫星火牛场的这里诞生了。它是红色草原牧场的起点。当时,它只占地一千一百多亩,全场牧畜加在一起只有一千三百多头,还赶不上今天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的牧畜多。虽然当时牧场的规模是那样小,但是建场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牧场。牧场上草质丰美,平均每亩草地一年产草一百六十斤到二百四十斤;羊草中含蛋白质4.4%,一斤这样的羊草的营养价值相当于零点四二斤的中等燕麦。可是,牧场迅速发达的主要原因,还是这里人们的干劲和坚强的事业心。红骥马场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今年喂养一百匹小马驹,成活率达到98%。有三匹小马生下来不会吃奶,青年饲养员董保福和女饲养员孙淑清两人,一个搂着小马的脖子,一个搿开嘴喂奶。因为怕小马驹一次吃的太多撑坏了,又怕小马驹吃不饱,他们就每隔四十分钟给小马喂一次温和的马奶。一看到小马发抖,他们就赶快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马驹披上。星火牛场饲养员王德成的事迹也同样动人。他在牛犊队工作。出生七天后的牛犊都送到这里饲养成长。从1957年以来,王德成饲养了一千五百多头牛犊,只有一头夭折。他把体质不同的小牛分开,一头头地掌握喂奶量。闹病的小牛,他照顾得更加细心。他养的牛犊平均每天增加体重一点六斤,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指标。
十二年前的一个小牧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场基地之一了。最近三年来,牧场向广东、西藏、北京、上海输送的种畜就有五千多头。除了牛奶、羊毛,牧场今年还给国家生产了五万六千多斤猪肉,六万斤鸡蛋,两万二千斤鸡肉;新生的牛犊今年有两千五百多头,马驹一千一百多匹,羊羔五千六百只,仔猪一万多头。牧场以机械化农具为主,共计耕种了三十三万亩粮食和饲料作物,水塘里一年生产几十万斤鲜鱼。牧场也还能熬制土碱、土硝,加工厂、食品厂样样俱全。在这个牧场里如果举行宴会,除了花椒、胡椒、海盐要买,全部用自己的产品就可以做出丰富的酒席来。(附图片)
  红色草原牧场的马群 本报记者 胡伟摄
  苗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