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第一个工作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05
第2版()
专栏:

第一个工作日
本报驻上海记者
高举着总路线红旗高歌前进的上海工人阶级,在六十年代的第一个工作日,迈开了全面跃进的步伐,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开门见“喜”
1960年,第一个工作日——1月2日,出产精密磨床著名的上海机床厂创造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奇迹!车间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新完工的第一批磨床。它们浑身闪烁着浅灰色的光采,佩戴着红绸彩花,下部商标上出厂年月的后面,刻着:“1960、1”。这一天,全厂出产了六种共二十三台磨床,其中还有性能赶上英国的高精度齿轮磨床。1960年,这个厂又要向高级精密的方向跨很大一步,生产任务比去年要繁重得多。
这天清早,第二车间工人一跨进车间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一个巨大的金色的“喜”。在去年最后一场突击战中,这个车间的工人就已经装配好十五台磨床,这天一赶来,就对着它们作最后的“补漆”工作,把他们的新生儿擦得清清爽爽,包上油纸,装好箱。这一天,全厂各个产品车间都出产了产品。
第四车间的工人,正在忙着为1960年的第一台新产品——y7520K长丝杆磨床赶制最后一个零件。这台新产品可以加工一米多长的机床丝杆,精密度达到一根头发丝的二十三分之一。
在这个厂的历史上,还从来不曾有过一年第一个工作日就出产品的记载。为了改变这种前松后紧的情况,做到均衡生产,上海机床厂职工在上月15日提前全面完成1959年国家计划以后,立即回过头来突击1960年产品的零件,保证“在年底前就配齐1月份产品的零件,196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出机床”。这些保证已经胜利地实现了。
现在,当1960年1月份的第一批磨床才诞生的时候,加工工人已经在加工2月份的产品零件;翻砂工人已经在翻砂3月份的产品零件;设计人员已经在设计下半年的新产品了;真是步步扣得很紧。
“婴儿”在成长
满载着各种优质钢材的卡车,忙碌地驶出工厂大门;轧钢车间里面,飞舞着一条条火红的钢龙;炼钢车间上空,飘荡着一阵阵祥云霭雾。这是上海第五钢铁厂新年“开门红”的情景。这个在前年大跃进中诞生的钢厂,经过去年一年的锻炼,已从一个“婴儿”变成一位年青的钢铁巨人。
上钢五厂今年要生产品种更多、数量更大的各种优质钢和合金钢钢材,来支援上海和全国机电等工业向高级、精密方向发展。2日这天,轧钢工人要轧制五个钢种、十四种钢号的优质钢和合金钢钢材,其中有高级滚珠轴承钢、合金结构钢、制造钻头用的碳素工具钢。为了争取高产优质“开门红”,工人们早早地就点火把烘钢炉烧旺,人人干劲冲天,争取打响新年第一炮。冷床上行车发生故障不好使,工人们冒着摄氏一百多度高温,把刚轧成的元钢用人力抬到平板车上去;二道轧机上人手不够,首道轧机上的工人利用小调班休息时间,主动去帮助上钢。结果,第一班中,工人们用四个多小时的实际作业时间,就轧制出八十多吨元钢,超计划完成了本班任务。
叫大自然献宝
一阵阵强烈的电焊弧光,照得人的眼睛都睁不开。中华油脂厂的冷作工场里,工人们第一天上班,就投入了一场新的战斗——为自己工厂今年大搞综合利用赶制各种设备。场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各种冷凝器蒸馏器……为了实现今年更好的跃进,这个厂的职工们立下雄心大志,叫大自然献出更多的财富。
中华油脂厂,看名字,像是个榨油厂。其实,这里最近已经变成一个综合利用石腊的化学工厂了。石腊,是石油的副产品,中华厂过去用石腊当原料制成的合成脂肪酸,是一种可以代替食用植物油做各种工业品的化工原料。不久前,他们在大闹技术革新中,又发现在石腊处理过程中,还有大量废气飞走。工人们用许多办法把它抓了回来,重新用来试制成功了许多有用的化工原料。
走进这个工厂,到处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许多综合利用石腊的新设备,有的正在安装,有的已经投入生产。车间外面几个大锅子,顶上原来有根像烟囱似的排气管,现在被工人们弯了过来,插进了旁边的冷凝器,废气经过冷凝又变成了液体。车间里面,工人们又重新把它回热蒸馏。只见温度慢慢上升,这些液体又有趣地分成几种不同颜色,一种接一种地流出来。最先出来的是戊酸,颜色淡得简直和清水差不多,最后出来的癸酸,就深得像杯红茶。这些东西都是香料厂的重要原料,有的经过再处理,一公斤的价值高达一百多元。而在过去,这些东西每天不断大量飞走。现在这个厂大量回收综合利用后,就可以节省国家大批外汇。
中华油脂厂大搞综合利用,最近两个多月已经给国家增产了十五万元的产品。尝到了这个甜头,工人们准备今年大干而特干。正在冷作场里加工的新设备全部安装起来后,今年这个厂就可以增产近百万元的化工原料。这个厂,1958、1959两年的产值都相当于前一年的260%。工人们在讨论今年计划时,都决心要在不增加厂房和人力的情况下,通过综合利用,今年再来一个260%。三个跃进年,连中它三元。
支援农业技术改造
2日下午三点钟,在上海柴油机厂的车间里,一台台支援农业现代化的柴油机已经整齐地排列在总装配线上。试车台上的工人紧张地对每一台柴油机进行试车,保证出厂的柴油机台台质量完全合格。
去年年底,上海柴油机厂提前十一天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以后,全厂上下在“支援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口号下,在最后的十天突击完成了三万多马力柴油机;同时,又为今年的开门红做好了准备。今年1月份虽然要少四个工作日,为了不误农时,这个月的产量又要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个月——去年12月还要高出4%。1月份全厂生产的柴油机中,有三分之二是供应农村的。
凌晨上工的时间,工人们冒着严寒赶到车间,个个精神饱满,一上班就决心创新纪录。柴油机车间六角车小组要完成1月份生产任务,按照今年比去年提高20%的新定额计算,还差50%的工时。他们早在12月底就开会研究了技术革新办法。日班工人上班以后在四个小时内就实现了十条技术革新措施,平均突破新定额20%。毛坯车间各个小组的产量也都分别提高10%到20%。
在去年落成的柴油机新车间里,成批生产135型柴油机系列化产品的准备工作正在加速进行。这种产品拿到农村去,效率很高,耗电很省,其中有一种四十马力的柴油机是专门为农村设计的,两个人可以抬着走。这些产品在设计、工艺路线、加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方面,都是通过“三结合”搞出来的,大大缩短了投入生产的时间。
新的跃进 新的风格
元旦夜里十点钟,国棉二厂著名的裔式娟小组新年第一个劳动日开始了。开车的红灯一亮,机器就以四百转以上的高度运转,女工们在轻快、敏捷地跑着巡回,打着擦板。锭子不摇头,筒管不跳动,偶而有根断头,她们只要用手轻轻一拎,头接上了,纱又绕在飞快运转的纱锭上。机器被驯服了。这一天,裔式娟小组不仅做到生产开门红,而且做到人人满堂红,人人成为“能手”。
连续八十个月,月月完成计划的裔式娟小组,在1960年第一天就高举共产主义红旗,互相帮助,共同前进。这个小组有个工人叫王群,动作慢,长久赶不上先进工人,在不让一个同伴掉队的口号下,同志们帮助她攻关键,一次次,一天天耐心地热情地纠正她每一个小动作。1960年元旦,她终于达到能手水平。这个小组不单是自己组里人人达到能手水平,而且还抽出技术最好的王桂英、周慧芳帮助别的车间培养了一百多名能手。
就在这夺取开门红的时刻,她们仍念念不忘帮助别人。她们发现对面弄堂的第一组的机台断头多,白花多,生活不好做,就立刻派人去相帮。裔式娟还一边帮助他们接头一边帮忙检修机器,这一天两个组都实现了“开门红”。
为新的跃进开路
当人们正在欢庆新年的时候,黄浦江两岸三十二个码头上,车不停,人不歇,显得比平时更为忙碌。一万多码头工人用“开门红”的捷报,揭开了1960年继续跃进的序幕。
上万吨的大海轮、小型的铁驳船、机帆船,首尾相接,紧靠码头。各种各样的装卸机械,日夜轰鸣。这一边,轮船吊杆像张开的两臂,从船上卸下生铁、煤炭、矿石、食盐……这是各地支援上海工业生产的新年礼物。那一头,起重机把装在木箱里的牛头刨床、立式钻床、电动机、变压器,缓缓地吊进船舱准备外运,为各地工矿企业今年继续跃进增添新的装备。百货、棉布、内衣、文娱用品,这些供应城乡人民欢度春节的物资,也一批批装上即将出航的轮船。码头工人在技术革命中创造的土机械、土工具,大显威风。他们自制的拖车,满载货物来回奔驰。土抓斗一张一合,就抓起一吨多煤炭,比历来使用网络的工班效率提高四倍左右。
新年的码头上,喜气洋洋。工人们创造装卸新纪录的大红喜报贴在墙上,耀人眼目。广播喇叭里,不时传出哪个小组夺取了“开门红”、哪个中队获得了满堂红的消息。在第一装卸区,吊车司机苗广华和徒弟唐裕江,元旦那天用五个半小时给一艘铁驳船装了七百吨煤,比原定计划缩短两个半小时,创造了铁驳船装煤的新纪录。在第三装卸区,方锡林小组的十七个装卸工人,一个顶两个,破例采取两个舱口同时卸铁的办法。在1日深夜到2日清晨的八小时里,他们从“中兴九号”轮卸下了六百九十四吨土铁,比原计划多了将近一倍。装卸工人用自己的英勇劳动为1960年作出了一个不平凡的开端。从去年除夕晚上十点钟到今年1月2日下午两点的四十个小时里,上海港一共装了八万吨货,卸了十二万吨,比去年12月份每四十小时的平均装卸量增加7%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