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冰雪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05
第4版()
专栏:

冰雪世界
本报记者 杨克现 谈风
乘飞机越过天山,只见山峰积雪皑皑,如同一望无际的银色波涛。
新疆各族农牧民对于雪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滴水,一滴血”,他们把水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那四季飞雪的天山,年年不断增厚,年年不断融解,把流水带给了森林、草原、绿洲,带给了缺雨的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全疆年流量达八百亿多公方的大小河流,多数是靠冰川积雪补给的。当农田受旱的时候,农民们望着天空,盼望太阳更加炙热,这样不出几天,高山冰雪大量融化,就会出现河水奔流,庄稼解旱的景象。而当洪水、暴雨危及村庄和城市的时候,人们又多么希望雪山慢一点融解啊!可是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那关系着自己生命财产的雪山变化,始终是一个“谜”。
为了弄清新疆的冰雪资源,查明冰川与河流的补给关系,研究人工化雪的可能性,几个月来,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新疆队一百名科学工作者,背着科学仪器,带着高山装备和干粮,进入了天山冰雪世界,展开科学研究活动。他们是由全国各地的研究单位、高等学校和地方有关产业部门共同组成的。
这是一支年轻的科学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五岁,除了三十多名参加过1958年我国第一次冰川考察——甘肃祁连山冰川考察工作外,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进入冰雪世界。他们在苏联冰川专家道尔古辛同志的指导下工作。这位年近五十岁的国际友人,是第一批到过南极的苏维埃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冰川考察工作。
1959年4月中旬,冰川考察队的全体人员,一齐来到天山中部的雪峰胜利大坂。为期十天的锻炼,使他们获得了良好的高山适应性,掌握了系统的冰雪作业技术。然后分成七路,向西面中苏边界拔海七千米的腾格里雪山,向渭干河上源的哈雷克套雪山,向玛纳斯河源的伊连哈比尔朵雪山,向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雪山和哈密以北的巴尔库山喀尔里克山等雪山前进。他们有时横渡急湍咆哮的河水,有时要攀登峭壁千丈的崎岖山路。在那越过大冰川的险道旁,沿途横三倒四地躺着因从冰坡滑下摔死的驴马尸体。但是这一切既不能吓倒他们,也不能阻止他们前进。
到达渭干河上源的第二分队在越过卡斯布朗河的时候,咆哮的河水,带着泥沙滚石冲击而下,冲撞得马匹站立不稳。一匹马被泥浪掀倒在河水里了,骑在马上的第二分队长刘振中被水冲去,他身上还背着资料、仪器和照相机。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北京大学地理系四年级学生周特先跳到激流中,奋力抢救他出来。又有一次,刺骨的融冰洪水,竟把一个名叫马光义的队员,连人带马卷走,在零下一度的“过寒水”里,滚了一百多米远,冻的这个队员生了几天病。可是每当他清醒的时候,第一个念头便是“前进”!
最困难的要算是攀登玛纳斯河上源雪山的第四分队了。他们十多个人第一次从玛纳斯河西面的塔西河上行,在进入深山以后,不料被突兀的山崖阻断了去路,第二次改道溯玛纳斯河逆流而上,越过无数的陡坡和雪滩到达冰川尾部,发现前进道路上是一片积雪松软的大“雪盆”,马匹数度陷入一米多深的雪中,不得不抬着出来。即使在这种困难情况下,他们也不放过一线希望,这个分队的负责人田泽生和甄英岐带着冰镐,轻装爬进雪盆探路,整整四个小时才前进了一千米,而横在前面的仍是望不到尽头的起伏不平的雪丘和雪坡。显然这是一条绝路。探路没有结果,但他们并没有灰心。第三次,他们绕道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新源县,经过近千公里的长途跋涉,终于从背面登上了玛纳斯河源头冰川区。
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身体是难以攀登到那严寒、缺氧、低压的冰雪世界的。在人们挥汗如雨的盛夏,他们却穿着厚厚的鸭绒衣裤、带着皮帽,吞着冰冷的食物。每天早上一出帐篷,脚就仿佛已冻在靴子上了,但是一想到党和人民的期望,使他们又变成无畏的战士,迎接着一切困难,在冰雪世界开展各种繁重的工作。
当人们一旦打开冰雪世界的大门,才发觉冰峰雪岭之中,却是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且不说那奇异的雪莲、罕见的雪鸡和哈熊,冰川考察队走过数百条冰川,发现同是一条天山山系,而各个山峰上的冰川竟是这样大不相同。
天山是世界山岳冰川有名的地区。在西部高峰相连的地方,冰川之多,如星光四射,腾格里山下最长的卡拉格玉勒冰川,长达三十四公里。这些冰川多数是树枝状的山谷冰川。由千万个小冰山挤在一起,携带着雪山的崩石,镶在山谷,不断向山下推去。天山越往东行,沿途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山岭上,冰川断续分布,到了哈密北部的巴尔库山和喀尔里克山,冰川一般只有几公里长,它们大部悬在山腰上和伏在山凹里,冰面像一朵一朵白云盘在山的高处。完全是一种水晶琉璃世界。
没有见过冰川的人,很容易联想到冰川是冻结的河流,登上冰山,才知道冰川完全是由雪粒形成的。只有在厚厚的雪粒下面,因为千百年积雪自身的压力和时冻时融的热力作用形成了巨大冰层,这种冰层顺山势向下推移流动,到雪线以下,融解的程度超过了积累,则化为流水,汇成河流。
腾格里山的木札尔特冰川区是天山最大的冰川区。这里的储冰量约占中国天山山系已知储冰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科学工作者在这里碰到了丰富多采的冰川奇景。那由冰面融解而形成的冰林,那积雪横搭在冰沟上而形成的冰桥,那冰岩下刚刚融解而又结冰所形成的冰柱群,那因冰川融解汇集成的冰上和冰下河流,无一不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考察冰川的运动速度是一件需要耐性的工作。冰川不断地在流动,却慢的叫人用肉眼觉察不出来,只能在两岸和冰面立好标记,逐日观察,一年不过移动十几米。冰雪考察队在腾格里山和木札尔特冰川区的较大冰川上,发现有停止流动的“死冰舌”,死冰上面复满碛石,不见冰川的流动迹象。只是由于冰体的消融,冰水渗出汇集在冰面凹地里,形成一面一面湛蓝色大镜子一样的冰湖,有的地方冰水流泻入深不可测的冰井中。
过了夏季,高山冰川上便成了禁区。为了在大雪封山之前解决天山现代冰川的分布概况、运动、储水量、冰雪资源合理利用等复杂问题,考察队人员必须争取在8月中旬以前,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测量、考察,取得丰富的科学资料。他们经常在深可及胸的积雪中挣扎前进,高山暴风雪袭击他们,工作仍是照常进行。
有一次,博格多雪山冰雹加着雪花不住地下着,第五分队为了争取时间,仍然去考察一个“粒雪盆”。他们避过了无数冰裂缝,不料误踏浮雪,脚下积雪逐渐陷落,前面一个人两条腿便掉进一个黑暗的裂缝中,快要连头陷下去的时候,后面一个人立刻使劲拖住他,才挽救出险。整个冰川考察队中只有三个女队员,她们和男队员一起,饮冰卧雪地,坚持工作。兰州大学地理系女学生穆从如,担任第三分队的观测员,亲自在冰面上设站,日夜测量着冰面河道水情变化的规律,并帮助气象组进行观测。有一天夜间,大雪纷飞,她深怕仪器被雪埋住,冒着午夜大风雪,终于找到了仪器,获得了当晚极其宝贵的气象资料。
冰川考察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成绩,原来天山冰川的储量比设想的要大得多。考察队所到达的冰川,储水量约达八百八十三亿多公方,其中最大的木札尔特冰川区,储水量达到三百七十五亿公方,听起来多么令人兴奋,然而这还不过是天山冰川的一部分,在这里,每一座雪山便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附图片)
左图:队员们在考察冰川上的冰桥——短的冰洞
王宗太摄(新华社稿)
上图:年轻的冰川考察队员们正在观测冰川的流动速度
新华社记者 丁彬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