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全国印刷技术革新展览会廵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07
第2版()
专栏:

全国印刷技术革新展览会廵礼
本报记者 周永康
印刷,是我国最早创造的一种技术,也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贡献。几千年来,这方面的技术有没有新的发展呢?文化部最近在上海举办的一个全国印刷技术革新展览会告诉人们:在旧中国长期停滞不前的印刷技术,解放以后,特别是在最近一年多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巧夺天工
在人们的印象中,印刷厂里能够看到的是排字工人拿着字盒,在字架中间一边走一边撮字;印刷工人两只手一刻不停地送纸取纸;折页工人用刮板把一张张纸折成书帖……可是,当你走进这个展览会,就会发现这些都已是陈旧过时的概念了。陈列在这里的八十多种印刷机械,没有一种需要人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
走进展览会不远,就是几种不同的新式排字机,而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是清华大学印刷厂研究成功的一种梭形字架。从上面看下去,字架像个“八”字,只占一平方米的地位,可是架上却安放十七万个铅字。排字工人可以坐在架子前面,从容不迫地撮。铅字在架子上,只露出一个头,轻轻一拿就出来。一个拿走,后面一个铅字就会自动跑到前面来,把头露出来,等人抓它。因为不用走路,撮字距离缩短,每人每小时可以撮三千多个铅字,效率比过去提高50%以上。
在梭形字架斜对面,是一台汉文排铸机,它显得更加灵巧轻便。印刷过程中的前六道工序——查模、铸字、还模、还字、撮字、拼版,在这架机器上全部合成了一道工序。排铸机的前半部像中文打字机,要那一个字,只要对准字表一按,机器后面已经溶成液体状态的铅合金就会自动冒上来,顶在铜模上,铸成铅字,然后自己排好队。这样的连铸带排,一个人可以代替五、六个人。所有这些革新,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印刷工人的操作将变成轻松省力的劳动。
返老还童
正因为印刷业在旧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到目前还有许许多多上个世纪里留下来的老式机器。这些机器中,大家最熟悉的要算圆盘式印刷机了。机器很小,操作起来却很费劲。转动的时候,只听到“咔啷啷、咔啷啷”,工人一边用脚踏,一边用两只手一送一拿,如果一天印五千张纸,就要这样送拿一万多次。即使是熟练工人,两只眼睛也一刻不能放松,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轧伤手指头。
展览会上的三台圆盘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湖北省的一台机器,有一套磨擦装置,机器一动,纸张就好似有个人在下面推送一样,自己上来下去。江苏省的一台机器,机架前面装了两把钳子,像人的四个手指头,配合着机器的转动,把纸张钳进去钳出来。上海飞达印刷厂的一台更妙,装在机器旁边的一把大钳子,就像人的一只手臂,挥过来一张,挥过去一张。下面还有电气控制,纸张慢慢地减少,它还会慢慢地把下面的纸顶上来。三种机器的革新,异曲同工,各显威风。一个人过去只能管一台,现在可以管三台,而且只要站在旁边看看,加加纸就行,老机器就这样发挥了新作用。
土机器得心应手
展览会上最吸引人的要算那些土机器了。这些机器外形粗糙,不如洋的美观,可是用起来同样得心应手。湖北省生生印刷厂用土办法做成的一台配页机,在展出时,不知被人画去多少图样。配页,就是把一页页印好的纸按次序叠起来,然后拿去装订。过去因为国内没有这种机器,也是用手工一张张拣的。生生印刷厂的职工,去年8月间自己动手设计制造时,没有机架,把一只坏铁床上的几个床脚锯下来当机架,缺少辊筒,在旧货摊上找到了几个轧面机的辊筒;自行车的链条拆下来做传动带;买不到精密的伞形齿轮,就用人工一点点地锉出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国庆节前研究成功。只要把机器上的电门一开,只见三个配页架把后面页架上的红、白、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纸,同时送到前面传送带上,传送带就把它们按次序叠在旁边的箱子里。工人加好纸张以后,在十五个小时内,可以不去管它,比人工配页快上一倍半。
靠在这架配页机旁边,还有一台大型配页机,也是湖北省一家印刷厂用土办法制成的。这台机器是专门用来配书页的。机器每一个动作,就把九份已经折成帖的书页同时送下来。如果那一种书页下来了两份,机器还会自动停车,信号灯告诉工人:那一帖多了一份。
老兵新传
这许多精巧的印刷机,绝大部分都是工人和工人出身的技术员研究成功的。他们虽然没有制造机器的技术和经验,可是他们却有着制造机器的愿望和决心。西安冶金学院印刷厂里有一个叫孔建民的老工人,他排字已经排了十五年。当他看到排字工人每天要在排字架前来来回回走上几十里路时,一心一意地想造个自动化机器。学校党组织支持他,派了许多人帮他一起试验。孔建民不懂电气,就在学院举办的夜大学里旁听,不会画图就找人帮忙。结果在1959年9月,试制成功一台按钮式电动排字机。机器上整齐地排列着三千多个和外文打字机上一样的按钮,人坐在前面,一揿按钮,里面的铅字就一个个地滑下来排成版子。
这次,孔建民带着自己研究成功的排字机来上海参加展览会。当他指着成堆的电子管和蛛网般的电路线,向人们介绍这台机器的电动原理时,谁能相信在半年前他还是个电的门外汉呢?
攀登高峰
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美的报纸书刊;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又推动了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览会的一角挂着四张照片,其中两张并不是照片,而是印出来的画片。可是很多人分不清哪是照片、哪是印刷品。原来上海从去年以来,制版技术大大提高。这两张真假难分的“照片”就是因为改变了原来的制版方法,画面上黑白、层次都非常分明如真,和照片一模一样。
展览会的最后一部分,集中地展出了我国1959年印刷的各种精美的书刊。不少书籍曾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和银质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