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防止灌区土壤盐碱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08
第7版()
专栏:

防止灌区土壤盐碱化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灌溉研究所
随着水利建设的日益发展,全国各地在预防土壤盐碱化和改良盐碱地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有一些地区,由于灌溉和耕作措施不够合理,因而造成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上升,结果发生部分土壤盐碱化的现象。有些人看不见我国新增几亿亩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所起的巨大增产作用,看不见我们已经改良和利用了几千万亩老盐碱地,而把目前暂时和局部发生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加以夸大和歪曲。说什么“土壤盐碱化是兴修水利的结果”,是“水利变成了水害”,甚至还企图否定“以蓄为主”的方针。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地下水和土壤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盐类。当地下水升高到离地面一定深度时,由于土壤中毛细管作用和地面强烈蒸发的结果,地下水和土壤底土中的盐分便迅速向地表积聚,使耕作层土壤含盐量超过农作物所能忍受的程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灌区土壤盐碱化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也可说是人为的因素。实践证明,人为的因素是主导的。
土壤次生盐碱化虽然同灌溉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土壤中的盐碱是随着土壤水分的运动而运动的,灌溉不但可以改良盐碱地(洗盐、压盐和冲淡土壤盐分),而且采取正确的灌溉技术和掌握土壤水的运动,完全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的盐碱化。认为盐碱化是灌溉的必然结果,顾虑土壤盐碱化而不敢发展灌溉,甚至停止灌溉,“退水为旱”,都是“因噎废食”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土壤盐碱既是“随水而来”,我们的办法就是使它“随水而去”。1959年11月举行的全国盐碱土防治会议上所提出的“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以水为纲,综合治理”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给我们战胜土壤盐碱化以有力的武器。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应当抓住灌溉、排水和耕作栽培等三个环节。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工程系统化、灌水合理化、用水计划化、灌区园田化。
工程系统化
在灌溉系统上,目前比较迫切的是健全渠系和进行渠道的防渗工作。要在灌区建立一个完备的渠道系统和必要的控制建筑物。在兴修灌区时,除了建筑引水的建筑物和大型的输水渠道以外,田间也应该修建渠系。一般说来,田间渠系至少要有三级——地段配水渠(斗渠或农渠),它从大型渠道上引水,并将水分配到各个地块;地块分水渠(毛渠,在机耕地区是临时渠),它将水输送到农田中的龙沟;输水龙沟,它将水灌入沟、畦中,最后完成灌溉的过程。
控制地面水的标准是使积水在农田上停滞的时间不至于危害作物生育和丰产,并且使积水下渗而暂时抬高的地下水位不致影响作物根系发育。雨季过后地下水能够迅速下降到安全深度以下(安全深度是不致土壤盐碱化的地下水深度,在北方灌区,粘质土一般为1.2—1.5米,轻质土一般为1.5—2.0米)。在秋作物农田中,应当在雨后一、二天排尽积水。
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措施是开挖排水沟。排水沟的深度应当使它所控制的地段的地下水位在安全深度以下。根据在北方灌区的试验,最末级排水沟的深度根据土质与地下水质情况,一般可定为1.5—2.5米。安全深度愈大的,排水沟应当挖得愈深。
我国北方灌区地下水源丰富。应该使井灌、渠灌“双管齐下”,这样不仅是提高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水井实际上能起“垂直排水”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地下水的升高。这是灌溉与排水相结合的理想形式。
灌水合理化
采用合理的灌水定额,坚决杜绝大定额灌水,可以防止灌后地下水上升,还可以节约用水以扩大灌溉面积。目前,有相当多的地区,实际灌水定额偏大,每亩地一般均在五十立方米以上,大水漫灌的更高达八十到一百立方米,大大超过作物根系活动层,(对于棉、麦等作物,一般为六十到八十厘米)的保水能力。这些水量不仅仅白白浪费,造成地下水的上升,而且破坏土壤结构,淋洗土壤中宝贵的养分,降低地温,对于当年的作物丰产不利。例如,根据我们在人民胜利渠灌区对于棉花进行不同灌水方法试验的结果证明:适宜的灌水定额比大水漫灌的土壤含速效氮、磷多一到五倍,地温高2—4℃,土壤空隙率多10%左右,因而使蕾铃脱落率减少10%到15%,每亩增产二十到三十斤皮棉。
丰产能手的实践和多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对于棉、麦这些旱作物,每亩有三十到四十立方米的灌水定额就已经足够。这种定额也能保证在灌溉后地下水不被抬高。
用水计划化
计划用水就是事先对于灌溉过程的各个环节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有计划的安排,使灌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用水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生产在灌溉工作上的反映和要求。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的七里营人民公社有一条小冀支渠(控制灌溉面积约五万亩),从1954年(灌后第二年)坚持执行计划用水以来,不仅保证了农作物产量连年上升,而且用水量逐年下降。灌溉六年来,地下水上升的趋势已基本制止,土壤盐碱化也极少发生与扩展。
灌区园田化
灌区土地不平,会使得灌溉或降雨后,洼处积水,高处返盐。这是灌区形成盐斑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大力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同时做好田间工程,达到“地平埂直,畦田成排,渠不跑水,畦不漫灌”。
经常的耕、耙、锄,可以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既能保墒又能防止返盐。增施有机肥料,实行轮作,增加绿肥,可以使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合理密植,中耕作物适当进行间作,减少地面蒸发。所有这些,对防止盐碱化都有显著作用。
同时,在灌区内应当十分重视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在旱作物灌区,要避免分散种植水稻。同时,大力进行灌区的绿化工作,沿渠道、水库、道路与灌水地段周围营造防护林带。茂密的树林,不仅减低风速,改善气候,提高空气湿度,减少地表蒸发,而且它们强大的根系吸收了大量的地下水,可以起“生物排水”的作用。
为了保证农业丰产,在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必须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观测研究工作,把地下水和土壤盐分的定位观测普遍而持久地进行下去。在这个基础上,掌握土壤盐碱化的发生演变规律,进一步进行盐碱化发生发展的预报,使防治工作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实现“在较短时期内战胜盐碱化”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