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上山下乡”中想起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0
第8版()
专栏:

“上山下乡”中想起的
湖南邵阳花鼓剧团 周春新
“老王:你去打几条鱼上来吧,今天花鼓剧团的演员同志在我们食堂吃饭,他们远道而来,顶辛苦的。”在公社的公共食堂里我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儿。我听了心里像吃糖,但也勾起了往事的回忆。
记得五年前我们到这一块来巡回演出时,还有人当面喊我们“戏子婆”“戏子”,背着我们骂“养子莫学戏子,困烂人家的席子”,我听了这些话真比挖我家的祖坟还痛心呢!我懂得这是旧社会统治阶级种下的恶果。农民一向是喜爱花鼓戏的,大部分戏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助好除恶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反动派把它当成洪水猛兽,到处禁演,鸣大锣、出告示,一演就提锣抓人。在到处挨打碰壁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忍气吞声,半夜偷偷摸摸演出,一直到天亮,第二天白天睡觉,这大概就是“困烂人家席子”的来由吧!同时花鼓戏本身也存在一些赞颂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封建道德和一些表现男盗女娼的坏戏,供“王孙公子”们欣赏,“戏痞人也痞”,这就造成农民一种演戏的是痞子、流氓的看法。解放后我们听了这些喊法,只好轻声地难过地告诉喊的人,“同志,这样喊是骂我们的,现在我们不叫戏子和戏子婆了,我们叫演员了。”
要移风易俗,改变农民的看法,还得用我们自己的行动来争取。几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导下,铲除了传统戏中的毒草,不演坏戏了,创作与上演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演员的旧思想、旧作风也得到了改造,真正成了党的宣传工具。还经常上山下乡,下厂矿、下连队,把新戏好戏送上工农兵的大门,每年还抽出一定的时间下乡参加劳动。
现在花鼓戏不愧为祖国艺苑中的一朵鲜花,它不仅满足了工农兵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服务了政治,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当我们在罗士水库慰问演出后,个个劲上加劲,一个掌握牛拉泥船的老汉边上牛轭边对牛笑嘻嘻地说:“这下你也该鼓足干劲,大干一场,要不就对不起花鼓剧团的同志了。”在半边街演出以积肥为题材的“父女争先”后,敬老院里的王子和老汉偷偷地溜走了,后面的好戏他也无心看了,因为他和敬老院里的彭老汉约定散戏后趁着月色搞积肥竞赛的。他怕彭老汉学戏中的老汉抢先出工。公社支书和厂长矿长曾多次和我们说,每当我们演出一次,农民和工人的劳动热情都有显著高涨。
从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上,我却看出了我们的党是怎样在扭转人们思想的乾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