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思想 感情 文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1
第7版()
专栏:

思想 感情 文采
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陶铸
广东省的主要报刊和广播事业发展很快。除了南方日报、广州日报这两张省委和市委的机关报以外,又先后创办了羊城晚报和广东画报。这些报刊,发行数量已经不少。省、市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播送五种节目,新的大发射台已经开始使用,全省到处都听得到广播。试验性的电视台也已经开始播送节目。一个城市,既有日报,又有晚报、画报,加上广播和电视,把它们通通办好了,那么,我们就有了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的工具,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相当丰富了。在大城市里办一张晚报,我是很赞成的。一张晚报,既有时事政策宣传材料,又有增加知识、广见闻、提高文化的材料以补日报之不足;人们吃了晚饭,看看打球、下棋等等消息,至少也是一种娱乐,比天天逛街、打“五百分”有意义得多。看来,广东新闻工作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发展,而在于提高质量。
要很好地研究党的政策,理解党的政策,坚定地宣传党的政策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报刊、广播的基本任务,因而也就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党的政策,从群众中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党的政策又需要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见诸行动实践,化为实际生活。这当中,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党的新闻工具,在这个“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负有重要的责任,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这一过程的长或短、顺利或不顺利、健康或不健康等等。这本来已经是新闻工作者人所共知的道理了。可是,口讲是一回事,实做又是一回事,把这些人所共知的道理见诸实践,检查其效果的好坏优劣,那就会发觉它是并不容易办到的。这当中,包括有新闻工作者的立场、观点这样的根本问题。
为什么现在要着重谈论这个问题?这同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关。我们现在要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深入彻底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对于我们都还没有充分的经验。比如说,搞土改,我在好几个地区搞过,有了经验,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怎么做叫做对、怎么做就不对,某一种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应当怎样处理等等,都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还短,广大干部还缺乏经验,以致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难免在工作中出点偏差,遇到一些困难。由于报纸担负着指导工作的任务,党的政策宣传得好不好,关系重大。因此,我们对新闻工作者,就要求他们比一般做实际工作的同志高明一些。尤其重要的是,在整整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里,由于我们要彻底地消灭资本主义及其思想影响,要彻底地改造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知识分子,这就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反抗。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最后消灭阶级。对这一点,资产阶级分子看得最清楚,比我们的不少同志还清楚;因此,从他们的阶级本能出发,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进行抵抗的,他们的主要手段就是要用他们的思想来影响工农群众、影响我们党内的不坚定分子。在我们党内,也常常有那么一小撮的不坚定分子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代表。在工农群众中,也还存在着许多旧思想、旧习惯,也会在他们的叫嚣下接受了他们的影响。这种阶级斗争的现象,也不能不反映到我们的新闻队伍里面来。所以,在新闻工作者当中,一定要不断地清除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中,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着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斗争当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定地宣传党的政策。前面说过,党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代表群众利益的,但要使党的政策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仍然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当中,广大群众由于存在有旧思想、旧习惯,需要进行教育,把他们的觉悟提高到党的政策的水平;同时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分子又必定会进行抵抗,需要加以克服,并扫清他们在群众中的思想影响。因此,我们要求报纸必须坚定地宣传党的政策,必须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对于客观存在的种种政治思想潮流,是赞成抑或反对,必须有明朗的态度。
宣传党的政策,我们的报纸需要有这样的态度:你相信,我也是这样讲;你不相信,我也是这样讲;你骂娘,我也是这样讲;你喊万岁,我也是这样讲。采取这样坚定的态度来宣传党的政策,那就能够缩短群众接受党的政策的过程,反之,其结果也相反。这是不是盲目性?我以为,这是革命坚定性,不是盲目性。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它代表着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它指引着广大群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的报纸为什么不应当坚定不移地去宣传呢?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乃是我们相信真理、拥护真理、传播真理、坚持真理,乃是我们对党中央和毛主席无限信赖的表现,怎能够说它是盲目性呢?在新闻工作队伍中,也还有不少的人很强调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这个概念,抽象地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如果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原则性问题,要求所谓“独立思考”,其实际就是要离开党的领导,迷失政治方向,其结果就会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
需要知道,报纸和广播的影响很大,报纸一印几十万份,广播全省到处都听得到,对党的工作都是关系很大的,1957年,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他们也把锋芒指向报纸,说报纸“一味歌功颂德”。这就从反面证明,我们的报纸和广播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就有理由要求搞新闻工作的同志更好地研究党的政策、理解党的政策,对党的政策有着最大的坚定性,要求他们比一般做实际工作的同志还要高明一些。这种要求虽然苛刻一些,但并不是过份的。自然,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经验还不够充分,搞宣传工作的经验同样还不够充分,所以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作很大的努力。但是,只要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根本问题,诸如社会主义的高速度发展问题、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问题、正确对待革命的群众运动问题,树立起坚定不移的观点,对党的各项政策和实际情况经常认真地研究,在实际斗争中不断地积累政治经验,那么,我们也就有可能在风浪中坐得稳、站得住,能够鉴别主流与支流,鉴别什么是暂时起作用的东西,什么是经常起作用的东西,并且逐步地做到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预见。而所有这些又归结到最根本的一条:完全自觉地听党的话,完全自觉地保证报纸、广播成为党的锐利的工具。
要对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和敏感
我所说的事物,是社会主义的事物,也就是新生的事物。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就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又每时每刻都要出现大大小小的新事物。现在,我们有了在客观发展规律之下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总路线,我们在各项生产建设当中大搞群众运动,我们在大力地提倡敢想、敢说、敢干的风格,那真是英雄辈出,美不胜收,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所有这些新事物,都是有利于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像这样的事物,难道还不值得用高度的热情来对待它们吗?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是要经过一场大喊大叫的;而它的成长又必然要经过同旧事物进行不调和的斗争。这种事物,既然是新生的,也就决不会一开始就十全十美,完善无缺;碰到存有旧思想、旧习惯的人,挑剔它的缺点,大概总可以讲出一百几十条。只有真正具备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人,才会懂得,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革命的群众运动总难免有缺点或错误。而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总是要把爱护、支持、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志,对于群众运动中的缺点则坚定地认为那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指头”的问题。新生事物的成长又总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这样复杂的和曲折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党的报纸和广播,对于所有的宣传工作者就不能不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所有的新事物,当它一经出现,当它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为它大喊大叫,大声疾呼,为它排除发展、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阻力。一张报纸的思想性、战斗性就表现在这个地方,一张报纸的指导性也表现在这个地方。
这种要求,首先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他要求我们看得到,抓得起来。要“看得到”,就要有高度的敏感,不要患了眼病。谈到敏感,有人认为这是来自天赋。我看不是。我说敏感本乎高度的热情,来自经常的观察。只要你是有心人而不是无心人,对社会主义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对事物经常接触、时刻注意,那你就有可能发现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相反的,如果你是个无心人,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是平平淡淡的,冷冷冰冰的,那你尽管有着多好的天赋聪明,对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也只会视而不见,甚至等到它已经成长了、烂熟了,你仍然是会听之任之,不发生任何兴趣的。我在延安的时候,住宅边旁有块小小土地,种了些辣椒、西红柿之类。延安不比广州。广州四季常花,延安的花就很少。所以我当时很喜欢花。后来别人送给我两粒花种,这种金莲花,很雅致、很香,在延安当时是很名贵的。我把这两颗种子种上之后,就特别给它做个记号,天天都要去看看。这样的经常注意观察,当它一出芽,虽然混杂在菜苗与草芽之中,也一下子能够把它辨别出来,出芽之后,就加意培养,好好保护。这样进一步天天地接触,天天地观察,对于它的萌芽、生长、发展的过程,就了解得很清楚。我想,对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种种新生事物,都应当像园丁照顾最心爱的花那样,否则,你怎能够发现萌芽状态的东西呢?怎能够在事物发展的新阶段抓住它的本质呢?怎能够在工作中有远见、有预见呢?
我们的报纸对新生事物注意得不够,提倡得不够,这是一个大缺点。现在,群众的创造是无穷无尽的,新生事物是层出不穷的,而报纸的任务在于对这些事物能够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大事宣传,大加提倡,促其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宣传作用才够大,报纸的思想性才够强,对实际工作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必要的多方面的知识
新闻工作是文字工作,需要讲求文字表现的工夫,需要讲求技巧。新闻工作者是靠文章吃饭的人,可是不时又会感到写文章很苦,这无非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或者有意见而表达不出来,可见写文章存在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思想感情问题,一个方面是文字技巧问题。前者是基本的,而后者也很重要。我们大都读过一点“古文评注”。我们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总不若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之受感动。这无非是“滕王阁序”虽然写得音韵铿锵,词汇丰富,很有文采,可是空话连篇,没有思想感情;而“出师表”、“陈情表”则老老实实地写来,感情却比较真挚之故,只要思想明确,感情丰富,尽管文字技巧差一些,也可以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文字技巧不重要。比如,我接触过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共产主义思想感情可强烈了,对党的爱戴,对总路线的拥护,坚定得很;可是,你要他写报道、写社论,那可不行,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文字技巧。可见文字技巧是很重要的,要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组织专业的新闻队伍,没有必要去培养“秀才”了。我们之所以要有专业队伍、要培养“秀才”,用意无非是要有一批人,能够把文章写得那么准确、那么鲜明、那么生动,使人们看了无限信服,感到无懈可击,为之感动奋发,为之击节赞赏。这样一来,通过他们的笔杆,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把党的政策,准确而有力地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牢牢地抓住人民群众的心。
我看,现在报纸上好的新闻、通讯、标题、文章都不多,要用很大的力量改进。比较大量存在的毛病,一是格式单调。看来大家都在模仿一两种格式。模仿某一两篇作品,结果是每篇文章、通讯总是像一个饼印印出来的那样。再就是语汇贫乏、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一篇文章、通讯,翻来复去,无非是“必须”、“应该”、“伟大”、“光辉”等字样,难于找到新颖、贴切的词汇,经过锤炼的好句,更难找到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我们中国的文字,常用的不过一两千,但运用起来,千变万化,好像下棋那样,棋子只有三十二个,但名手下棋,从来不会有一局下得同一个样的。既然新闻工作者靠文章吃饭,那就必须在文字方面下工夫,要求写出的东西思想性很强,感情很丰富,格调清新,文采夺目,合于毛主席所提出的“情文并茂”的境界。
有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只要学点文法,看点文艺书,那就够了。我以为不尽然。这不仅仅要提高文字技巧,更重要的是增长多方面的知识。一句话,就是要多读书。谈到读书,最根本的一条是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知识,学点哲学,学点政治经济学。党的政策、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章,要很好学习、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当读点有关生产知识、技术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的书。例如“资治通鉴”就很可以读一读,以增加历史知识。诗词歌赋读一点,也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生命的词汇,丰富文章的色彩。李杜之诗、苏辛之词就很值得一读。诸如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今古奇观等等,也可以翻翻。外国书也可以读一点,诸如天方夜谭、伊索寓言以及名家小说也可以看看。我们既然在广东工作,那么,屈大钧的“广东新语”也是可以读读的。当然,读这些书,并不是叫大家在那里找立场、观点,只是从中增长知识。这些书,也无须乎读得太认真,只要在有空的时候,随便翻翻,日积月累,我们的头脑也就慢慢地充实起来,写文章也不会老是干巴巴了。
总之,我们摇笔杆的人,都要下很大的决心去增长知识。毛主席的渊博,固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得到;但是,毛主席的刻苦治学精神,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必须学的。鲁迅先生写过两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可见他是强调文章要下苦功,不赖天赋的。只要持之有恒,就期以十年吧,大家如果能够拿十年的时间来,经过认真的努力,我想是可以大有所成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以达到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的目的。
(原载“新闻战线”1960年第一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