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能工巧战巴燕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3
第2版()
专栏:

能工巧战巴燕峡
·青海铁道报记者·
兰青铁路巴燕峡工地,是西宁铁路局第一个由扁担大筐走上机械化、半机械化施工的工点。从开工到现在,这里的施工状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巴燕峡工程,是兰青铁路向柴达木挺进的关键工程之一。这道峡谷位于西川河中游,南北绵亘十多里。峡谷深处,山险水急。铁路经过这里,要迂回升高,线路叠成两个“电灯泡”形,而后伸向辽阔的草原。这里有一座大桥,平均高度在二十八米以上;在一平方公里之内,就要挖填土石方八十二万方。在大填方处,路基高达二十三米,底部宽八十四米。路基筑成后,就像盘环在山间的长城。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工点,一位工程队长指着东面的一座山说:要用这座山的全部土石,来填起这长城般的路基,并且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把那座山搬来。
那时,他们全是靠着扁担大筐,来对付这艰巨的工程。在那风雪弥漫的日子里,他们从山上到山下摆开了长阵。小伙子们担起带尖的土筐,全是小跑。那样冷的天气,他们只穿一件单布衫,头上还不住地冒着热汗。工人们的意志是坚强的,但是,人的体力究竟是有限的。一个人使大劲,一天只能干两三方。这样狠干了一个多月,他们所要削平的那座山,只不过是碰破了一点皮;他们要填起来作路基的那片深谷,连谷底还没有盖上。
“这样干下去怎么行呢?”
“应该从技术革新方面想办法。”担任这处工程的西宁铁路局一○一工区的许多职工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他们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迈进的第一步,是实现小型机具化,也就是用独轮车、平板车、架子车代替扁担大筐,并且都装上滚珠轴承。这样一来,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有人便满足了。他们说:“根据工区的条件,也不能再制作出更高妙的机具来了;要是不满足于这些生产工具,那就只有请求上级调拨大型机械来。
“我们可不听他那一套,路是人走出来的,怎么对施工有利,我们就怎么干。”就在这时候,工班长于庆恒和几个工人开始研究试制钢筋轨道翻板车了。他们自己找了一些废板子和废铁。等到晚上,同志们都睡着了,就跑到铁工房和木工房干起来。制造钢筋轨道翻板车,最困难的是做轮圆上的槽。他们没有翻砂设备,车轮都是硬打出来的。轮圆上的槽可没办法打,他们就设法把粗钢筋沾火作成锉,用人工一点一点地锉。他们就是这样苦干巧干,终于把钢筋轨道翻板车试制成功了。
第二天拿到班里使用,同志们都很称赞。因为第一,它有了轨道,装得多,又轻巧。第二,运土可以自动倒。第三,用钢筋作轨道,不但克服了没有小钢轨的困难,而且转移工地搬动也方便了。
接着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就一个一个地在工地上出现了。
现在你到这工地上来,能够看到不用人拉就成列向路基上爬的架子车。它的动力不在你的眼前,而在山背后的河上。那里,职工们用土办法修起了两座小型水电站。利用河水发电,带动这边自制的小型电动卷扬机,来牵引成列的架子车。工人们只要装装车、倒倒车就行了。还有一种动力是在天上:那是高大的风车,利用风的力量来绞动车子爬坡。
在大填方的地方,相对开着六趟运土的列车,既没有车头牵引,也看不到有机械拉拽;只见小旗上下挥舞,列车便来去如飞。仔细看,才能发现这是借着自然坡度,用重车拉轻车的办法来运行的。更有趣的是大桥工地上的木制水轮机。它是一个被水打动的不很大的圆木轮子,能平行牵引车子运输东西,又能向车上吊送片石、水泥,而且操纵起来灵活自如,比吊车、卷扬机还要听使唤。在别处,制钢筋混凝土涵管,一般都是用人工捣固,这里却创造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电力内模震动装管器,比人工捣固大大提高了效率……。
现在,工人们每人一天可以完成七方多土的工程,一点也不觉得累。工地上的文化学习和文娱活动,也活跃地开展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