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思想不断革命 工具不断革新——安徽阜阳县万敬堂治水工地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4
第3版()
专栏:

思想不断革命 工具不断革新
——安徽阜阳县万敬堂治水工地巡礼
李相仁 李星甫 程在纯
在阜阳县城关公社万敬堂治水工地,我们看到约有两里路长的河坡上整齐地排列着多种先进治水工具。这些工具在机器和畜力的带动下各显神通:卷帘式接力运土机,像采煤的“康拜因”一样,不停地转动;动力滑车在轨道上来回奔跑运土;天桥式自动运土机和直升运土机,把土从河底吊升在空中向两岸滑去。我们正出神地看着这些工具在转来转去时,突然前面红光闪闪,传来阵阵爆破声,接着看见一大块一大块冻土夹着烟硝直冲上天去,原来他们在用火药爆破代替铁锹松土。整个工地上看不到肩挑筐抬和拥挤的人群,民工们轻巧地操作着各种先进治水工具。工地党总支副书记万敬堂告诉我们,工地上三百多个民工就有挖、装、运、卸、压等先进工具二百八十多件,每人平均工效一直稳定在四十七公方,最高达到七十五公方,创造了全县治水工效最高纪录。
万敬堂工地在运土、卸土工具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曾出现了挖土装土跟不上运土、卸土的矛盾。万敬堂同志决心要突破这道关口。他走着想,坐着也想。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在土坡上扒树根,一扒一大块土塌下来。他想,把土圹挖好陡坡,用木桩打下去撬土,那不是更快吗?于是他很快地跑回工地,和木工们研究后,赶制了一些劈土桩。民工看到劈土桩一次可撬土一方多,个个争着用。可是,试用了三天因为用人力打桩,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还是不能满足运土的需要。民工要求调部打桩机来。打桩机从哪里来呢?万敬堂想:我们用土办法自己制造不行吗?他便和技术人员一起按照打桩机的原理,绘好劈土机的草图,经过五天五夜的苦战,一架劈土机造成了。这种劈土机只需一人操作,三分钟就可劈土一方多,一天可劈土二百四十多方,民工们乐得合不拢嘴。
挖土关攻破了,装土问题还未解决。民工们弄得汗流浃背,还是跟不上运土的需要。取得第一步胜利的万敬堂同志并没有歇手,他仍然在继续刻苦钻研。一天夜里他听说七里河工地实现了装土码头化,工效提高二十多倍。他就冒着刺骨的寒风,直奔七里河工地。在月光底下,他详细观察了高站台和平台滑板活码头等,把构造一一记下,回到工地时天已经蒙蒙亮了。他立即找木工杜洪宣共同研究仿制,不到三天便实现了装土码头化,消灭了窝工现象,不仅使平均日工效猛增,而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装土工效提高后,这个工地又及时推广了用火药炸松土层的办法。炸药不够就自己配制;由一眼爆破发展到多眼爆破,终于把日工效保持在四十七公方以上,使高工效红旗永远飘扬。
当工程进行到河底时,工效却显著下降,双轨滑车、天桥式自动运土机、转盘式的斗车等,都因为坡度大、河床深,无法施展威力。原来操作先进工具的民工,不得不恢复肩挑筐抬。为了突破这个关口,保持高工效的红旗,工地党委召开了群英会,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会上木工储可宣提出了创制适合河底施工用的直升运土机。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当天晚上,他就动手设计,第二天早晨便把草图画出来了。工地党委为了帮助他解决制造上的困难,抽调了十五个木工去帮助他。这一来,储可宣劲头更大了。尽管一天一夜没有睡觉,他一点也不说累,连夜动手赶制。但到第二天安装试验时,问题来了。原来他设计的直升运土机,是要从河底把土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通过两路铅丝,自动滑到河道两岸。但是,试验时土斗升不上去。大家发现系土斗的四根绳子伸缩不一,改用两根绳子,结果也失败了。这时已是深夜三点多钟了。正好副县长王志纯同志赶到工地,他立即参加研究,决定将两个土斗系在一个三角架上,用一根单绳,一头扣在底轮上,一头又系在顶轴上,摇动大轮以后,土斗在井架里就扶摇直上,通过顶端,两边三角架又自动分两路滑下。这样,一部直升运土机终于制造成功了。
直升运土机制造成功,民工们个个欢喜得跳起来了。他们连夜安装投入战斗。根据鉴定的结果,这种工具在六十米河底使用时,只需两人操作,能自动倒土又自动返回,每分钟可转一次到两次,每日工效达一百二十公方。由于这部工具创造成功,全工地始终保持了高工效。(附图片)
阜阳县城关公社六里大队工具改革小组创造的劈土机,每天每架可劈土一百五十方。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