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饲料之王”登殿就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5
第3版()
专栏:

“饲料之王”登殿就位
冀社
玉米——“饲料之王”最近在河北河间县付佐公社北答村“登殿就位”了。这个村的党支部,采取边试验、边推广的方法,打破了历史上一般人认为“猪不吃尖叶庄稼”(指玉米等)的说法,利用玉米秸、轴等加工出大批饲料,解决了一千二百五十头猪三个月的“口粮”;另外用少量玉米面作精饲料,喂临产母猪可以催奶保健,用来催肥长肉更是特效。这个村计划今年播种春夏玉米一千二百亩,比1959年扩大一倍以上,以适应高速度发展以养猪为首的畜牧业生产的需要。
1959年北答村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自繁自养的方针,秋前猪发展到四百多只,其中80%以上是母猪。猪多——肥多——粮多,全村三千二百亩耕地,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四百一十六斤,产量超过以往任何一年。除超额完成国家十九万斤粮食征购任务外,队里还贮备粮食六万多斤。秋收分配的结果,每个劳动力的集体收入平均达到二百四十元。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养猪业。秋收以来,队队户户添猪垒圈,截至1959年11月底,猪增加到六百五十八头。
1959年12月初,这个村的党支部经过认真学习吴桥县魁星庄高速度养猪的经验,立下雄心壮志,决心快马加鞭赶魁星,争取在春节前实现一亩一头猪。党支部召开党员干部会,讨论这个计划时,一般人认为本村母猪多,猪源没有多大问题;可是一提到饲料,人们都发了愁。根据以粗饲料为主的方针,实现一亩地一头猪,到1960年麦收前至少需要粗饲料八十七万斤。但计算了一下家底,把山芋蔓、花生皮、棉花碗和采集的野菜、树叶等都算进来也只有五十一万斤,尚缺三十六万斤。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提出向上级要饲料,不然,养猪计划就完不成;多数人则认为,现在到处大量养猪,不能伸手向上要饲料,可是又苦于想不出个好办法。这时,支部书记赵辉说:“猪饲料要自力更生解决。今年我们种玉米五百一十三亩,大量用玉米茎、叶等喂猪,就可以解决饲料问题。群众说猪不吃尖叶庄稼,这次我们要亲自下手,作出样板来,突破这一关。”大家同意支书的意见,并责成支部副书记吴志仲、养猪场长董玉盛和饲养员马山峰三人专门搞试验。
会后,他们把玉米秸切碎、烘干,然后用碾子轧成细面,抓一把一闻,有香味,三个人便有了信心。开始,把这种饲料面和高粱帽、山芋蔓等混合在一起(对半掺),猪挺爱吃;后来,就光喂玉米秸制的饲料,猪还是抢着吃。于是支部立即在养猪场召开“现场会”,发动全村七个生产小队的党团员、饲养员和群众积极分子来参观,并允许人们捎点回去自己试验。这一天,到猪场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少老头和饲养员都用簸箕捎回一些玉米秸制成的饲料。
晚上,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和饲养员大会,专门座谈参观后的感想。吴秀山(小队长)第一个发言,他说:“过去我有保守思想。咱村十几岁的孩子都会说‘猪吃百样草,就怕你不找’,我倒一口咬定说玉米秸喂猪不行,今天看到事实还不相信,认为猪饿了迂上块砖头也会啃几嘴;后来,把端回来的一簸箕饲料喂那些刚吃饱的猪,结果它们也抢着吃,我这才算信服了。”接着,马东升(小队长)说:“今天才知道玉米浑身上下都是猪的好饲料。我们小队计划春节前养猪四百头,保证不向公社伸手要饲料!”通过座谈,七个小队的党员干部都计划要把五百一十三亩玉米的副产品,不分掉、不烧掉、不用掉,全部加工成猪的粗饲料。据初步计算,共计可以制出粗饲料二十一万斤,足够一千二百五十六头猪吃三个月。如果再算上多穗高粱等秸秆的利用,按一亩地一头猪计算,到今年麦收前,不但粗饲料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节余十万斤左右。
目前,这个村正在筹建一座由两台动力机械带动的大型饲料粉碎厂,七个小队队队建起了一至二个烘干窑,大量突击玉米秸、玉米轴的粉碎和加工,计划在春节前把全部猪的“口粮”加工贮备好。同时,由于开辟了饲料新来源,进一步促进了猪的大发展。到1959年12月22日为止,全村养猪已由11月底的六百五十八头发展到了一千五百七十头,二十多天的时间,猪增加将近一点四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