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热心举办农业中学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5
第4版()
专栏:

热心举办农业中学的人们
本报记者 徐文 春光
在江苏各地人民公社的大花园里,农业中学已经像枝叶茂盛的大树一样矗立起来了。而不久以前,农业中学还是点点幼苗,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千万个青年把青春献给农业中学,无数的公社社员为农业中学出过力流过汗。他们时刻关注着这棵幼苗的成长,辛勤地为这棵幼苗浇灌雨露,使这棵幼苗迅速成长壮大了。现在当人们面对着欣欣向荣的农业中学,自豪地说起“我们自己的学校”时,总是喜欢谈到许多培植这棵幼苗成长壮大的故事,感谢那些热心办农业中学的人——高举农业中学红旗的人们!
为了培养新人
急风呼啸,大雨倾盆,泥路上像泼了一层油似的,阜宁县陈良农业中学教师崔铁成身上淋得湿漉漉地在一步一滑地急步行走。他走到一架小桥脚下,猛地站下来,对着河水发呆。这架桥的一段桥板,被上涨的河水冲走了。崔铁成被阻在桥的一边,心里急得像火烧。他想:没有桥板,今天的课上不成了,当他正想回家走的时候,他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几十双眼睛,在盼望他去讲课。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烈士的儿子,如果在一条小河面前屈服真太可耻了!”于是,他鼓起勇气,从水里游了过去,赶到农业中学讲课。
崔铁成不单是对课堂教课负责,他还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学习。他教理化课时,学校没有仪器,就用破旧的药瓶做成试管,自己制造弹簧环,并用木头做试管架。他用这些土仪器进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他自己是个高中毕业生,不大懂得农业技术,在教农业课时,他就积极向老农学习,然后再去教学生。他向苗圃俞三爷学会果树嫁接以后,已经教会七十多个学生掌握了嫁接技术。
许多农业中学的教师,是刚走出校门的,没有教学经验,但他们刻苦钻研,寻师访友,逐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女教师高伟英在第一次上课的前夕,拿着书本不知怎样好,怎样面对着学生讲第一句话?怎样写好第一个粉笔字?第二天就要上台,时间是不等人的。她连忙到附近的小学去请教小学教师,又借了一块小黑板来练习写字,一直忙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她又轻悄悄地起来,拿了教案到河边去背诵……。经过紧张而艰巨的劳动,她终于教好了第一课。
很多农业中学的教师常常到二、三十里以外的普通中学去寻师求教,很多人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挑灯夜读。他们克服着一个又一个教学上的困难,语文会教了,又要学教算术,还要学教政治、农业知识、物理、化学等等。他们就是这样,随着农业中学的巩固、提高而成长,成为农业中学的骨干力量。
在第二家乡
苏南支援苏北农业中学的一千八百多名高小毕业生,现在已经在苏北扎下根来。这些青年人原来大多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他们不熟悉农村,对于农业生产还是一窍不通。但是他们有锻炼的勇气,有改造的决心。一年多来,很多人已经锻炼得坚强起来,学会当地的群众语言,习惯当地的群众生活,和当地群众有了亲密的感情,爱上了那儿的农业中学,决心做个“永久牌”的农业中学教师。
丰县马娄农业中学教师李秀英,是南京一个工人的女儿。她就是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苏北办农业中学的。
上课了,她不会备课,也不懂得教课,但她并不气馁。她在教课后,经常出现在学生身边,了解学生对她教课的意见。她还经常挤时间到附近小学去听课,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得好,她特别注意对成绩差的学生作课后辅导,帮助他们赶上去。她知道农业中学的教师,不单是要教学,而且要领导生产。这一点对她这个生长在城市里的姑娘就更加生疏了。但她积极地参加各种农活。她第一次劳动,是参加麦收。割麦时,只见镰刀在别人手上飞舞,到了自己手上,总是觉得它不听使唤。她连拔带砍,把鞋子和脚都砍破了。有位老大爷像关心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她说:“你刚从大城市里来,没有干过重活,累了要休息,不能猛干。”她不愿屈服于一把镰刀,又愉快地参加了战斗。经过一个夏季,她的皮肤晒黑了,手上起了茧,学会了犁地、耙地、锄地、割庄稼,同时也培养起劳动人民的感情。不久,她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沐雨栉风访学生
农业中学刚办不久的时候,群众对农业中学还很不了解,因此动员学生入学几乎是所有农业中学教师的一项重要活动。
1959年春天,铜山县刘集农业中学曾经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教师叶国英,想起了省委陈光书记说过:“农业中学大有可为!”于是她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每天跑几十里路动员学生到校上课。一天夜晚,风急雨骤,路滑难走,她跌了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正走着,一条大沟横在眼前,四处无人,夜色茫茫,只听见激流的水声,她犹豫起来:“回去吧!”但是,庄严的北京浮现在眼前,去年自己只做出了微小的成绩,党就给了很大的荣誉,送自己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现在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却,能对得起党吗?想到这里,于是她鼓起勇气向前一跳,但是脚下太滑,“扑通”一声,没跳过去,跌落在水里。泥水湿透了衣服,浑身嗦嗦发抖。摸到学生家里,家长拉着她的手,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她访问的学生都到校了,教学又坚持下去。现在这个学校已经由原来的一个班发展到七个班,三间破草屋也变成了几十间新瓦屋了。
自己的学校
要啥有啥
各地人民公社社员把农业中学叫做“自己的学校”,农业中学要什么,他们就支持什么。农业中学没有课堂,许多社员便把自己的住房让给农业中学;农业中学建新屋的时候,许多社员自动来帮忙。他们说:“一人一分工,建设新农中!”有位在工厂做工的家长一下就投资四百元,给农业中学作生产养校的经费。还有位学生家长把织席机送给学校搞生产。有位家长跑了二十里路去买良种油菜秧,送给农业中学培植“油菜王”。有位社员看到农业中学学生不会装锄头、钉耙,一夜就帮忙装了三十多把。他还说:“明年我的女儿小学毕业了,也要进农中念书啊!”
海安县双楼公社五十二岁的社员王元弼,把三间瓦屋全部借给农业中学。为了动员学生入学,他忙得饭也顾不上吃。学校办起来以后,他经常到学校去拾掇拾掇,看到钉耙、锄头少了个什么插子,就找点零星木头做了几十个,不声不响地送到学校里去。
办好农中,人人有责——这句话就是广大群众对待农业中学的态度。去年春天农业中学刚办时,有少数人说:“农中要啥没有啥,春天办起夏天垮!”事实是,在党的领导和群众支持下,农业中学不仅没有垮,而且大大发展了。现在听到的是:“依靠群众依靠党,农中要啥就有啥!”
殷勤的期望和培植
公社党委给农业中学配干部,拨给土地和农具,从教学到劳动,从思想到生活,全面地关心农业中学的成长。仪征县月塘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薛干臣,亲自主持农业中学政治教研组,编选“祖国在大跃进”等政治课教材。溧水县和凤人民公社党委把会议室让给农业中学上课。扬州市施桥农业中学简直成了邗江公社党委的“掌上明珠”。党委第一书记沈寿余说:“倾家也要办农中!”农业中学原来的校舍在运河施工线上,需要拆迁。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新校址,党委反复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选定褚家坝建校。褚家坝有什么好呢?农业中学建在褚家坝以后,离公社党委近,离邗江中学近,离公社农具修配厂也近。沈寿余算了一下:离公社近,党委便于领导;离邗江中学近,便于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离农具修配厂近,农中学生便于实习。选定校址以后,沈寿余还亲自主持讨论新校舍的建筑蓝图。为了发动群众办农业中学,他把各大队长和支部书记、各部门负责人组织成农业中学校委会,自己任主任委员。校委会讨论农业中学的生产养校问题时,这个大队划给农业中学几十亩地,那个大队划给农业中学一个渔塘,粮管所保证给农业中学供应饲料,供销部负责农业中学产品的供销,养殖场决心把最好的种猪优先分配给农业中学……。最近,施桥农业中学又开设了两个高中班。高中班学生需要的东西,只要公社有,公社毫不吝啬,甚至连学生的洗澡盆都供应了。
各地人民公社都把培养人材的期望寄托给农业中学,有位公社党委书记说:关心农业中学的建设,就是关心人民公社的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