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合肥在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5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合肥在飞
于明
一条重工业线,沿津浦、淮南铁路,纵贯安徽南北,有煤、有铁、有铜。而省会合肥,正在这条线的正中。长江、淮河都横贯安徽,合肥离长江、淮河都近,地位也恰在江淮之间的正中。所以,合肥现在不但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已成为全省工业交通中心。人们如果从上海和北京乘飞机来合肥,只要在一天之内,便能看到安徽著名的小洋群钢铁基地和改造大自然的河网化工程了。
合肥是个古老的城市。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提到它了。这里有曹操点将台和逍遥津等古迹,三国演义里就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描述,说曹兵在合肥,把孙权杀得丢盔弃甲。这里还有包公的祠堂,是宋朝“铁面无私”的包拯的家乡。但是这个古老的地方,在封建反动统治下,一直是千疮百孔,只有解放以后,在人民的手里,它才获得了美丽的青春。它十年来的变化,使新来的人无法理解过去的荒凉;使曾经来过合肥的人,不能辨认原来的地方,一看到它,便禁不住又惊又喜,好像看到了整个祖国的突飞猛进。
在十年前就到合肥来的同志们说,那时他们到了合肥,火车站没有站台和站房,只有一个小草棚,就像到了一个偏僻的村镇;市区内满城是破烂的房屋;街道窄狭弯曲,高低不平,遍地污水、沟塘,臭气熏人。入夜,一片漆黑,只少数商店门口有几点微弱的灯光在摇摆晃动……。
1955年我到合肥时,合肥人民正在加紧改造这个城市。一条东西穿城干道——长江路,柏油未干,沿街楼房才开始起建。我亲眼看着合肥人民,怎样集中力量,去旧换新,建设了这条街道,改造了庭园。然后以此为轴线,新区旧区同时建设。就在这短短几年里,合肥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一条条街道焕然一新,万紫千红的花园衬托着新建筑群。十年来,合肥市区面积整整扩大了十倍,只是新建的厂房面积,就相当于解放时全市房屋面积的一点六倍。合肥的建设多快好省,朴素适用,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特征。
五年前,我曾参观合肥的工业,那时只有东郊一小片刚开始建设,生产的大半是纺织、农具、软木、搪瓷等轻工业物品。可是现在,到郊区看看,从北到东,从东到南,新兴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工厂,星罗棋布,连绵不断。水西门外的荒野,已变成小洋群钢铁基地,铁水红光映天,轧钢机吐出了一条条的火龙,火车频繁运走整齐的铁块、钢锭和钢材,带来了充足的矿石和焦炭。东郊纺织厂,一排排纺织机器像起伏的波浪一样排列在厂房里;西南郊开始建设仅仅一年,就形成了一个机械工业中心。
我怎么也忘不了1958年的秋天,那时,每到黄昏,万炉升火,全市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有的走到炉边开始炼钢炼铁;有的走上了运输线;坚硬的水泥路上,整夜有石磙磙压着耐火泥;母亲们把孩子轻轻放在床上,就在房子里做起了坩埚……。一个个场院里,从炼铁到炼钢,有各种各样的小土炉、小洋炉,从省市委负责同志到全市每个市民,谁也都是能手,谁也都是学生。也许每炉仅仅炼出几十斤生铁吧,却像打了一场胜仗那样的高兴。我们终于找到钢铁跃进之路。就在一个个小场院里这样炼着钢铁的时候,在郊区已经选择了最快最好的办法,建设小洋群钢铁基地了。“恰如昨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合肥,就是这样高速度变成工业城市的。
谁不相信这个奇迹,就到这里来看看吧:1958年上半年全市还是钢铁生产的空白点,可是经过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1959年就能生产四十万吨好铁,只是合肥钢厂的一个轧钢车间,一年之间就赶上了马鞍山钢铁公司1958年的产量。解放前只有几个铁匠铺的合肥,现在因为钢铁元帅上马,机械工业已有六十多个金属加工厂,其中有十七个大型的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机器制造厂,不但能生产成套的采矿、运输、冶炼、电力、农业、化工和纺织机械,而且能生产许多较大型和精密的机械设备。如一个矿山机器厂,可年产两万吨矿山机械;一个机床厂可年产二千台机床。此外,化学工业和轻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市现在工业职工的人数,比十年前全市总人口还多一倍。
解放前,合肥不但没有高等学校,连完全中学也只有一所,而现在全市有十四座大专学校,学生一万一千多人,比解放前在校的小学生数还多一倍以上;中学增加十倍以上,小学则已普及。医院增加十倍,医疗机构普设,而病床比解放前增加了近百倍。解放前被反动派禁演的黄梅戏,在这里经过党的哺育,现在变成了人人喜爱的剧种,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赞扬。这里还有富有地方色彩的泗州戏、庐剧、徽剧。
合肥在飞!你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啊,张开翅膀,迎着灿烂的朝阳,趁着猛烈的东风,更高、更快地飞翔吧!(附图片)
合肥市的小高庐群 董青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