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马学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6
第2版()
专栏:

马学礼
中共武汉重型机床厂委员会写作小组
一天,在武汉重型机床厂的技术革新展览会上,展出了一把新创造的样板刀,旁边还贴了一张大字报:“刘群觉悟高,革新办法好,加工吊车钩,创造样板刀,机器代人力,工效大提高”。大家正看得起劲,刘群却红着脸,嘴里直嚷嚷:“错啦!表扬错啦!”
刘群一口气找到了马学礼。“马师傅,你的创造,为什么说成是我的呢?别人写错了!”
“没有写错,大字报的材料是我提供的。”马学礼说。“事情本来就是你们干的。只要生产关键解决了,表扬你和表扬我又有什么不同呢?”马学礼还没把这件事情说完,工人彭茂堂也找来了。他告诉大家:“内孔梢胎也是马工长作的,大字报却表扬了我。”……
这些新鲜事,很快就传到了党总支。于是总支书记就去找马学礼,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知马学礼回答得既简单又明确:“我是个共产党员,又是工长,帮助工人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本来就是我的职责,只要能鼓起大家的干劲,人家不知道我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党支部到群众中去一了解,像这样的事,马学礼已经经历过十多次了,可是他一次也没有提到过自己。
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要了解这种品质,还得从他的历史谈起。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战
1931年的秋天,马学礼的家乡山东省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衣食无着,他父亲拖着全家五口,“闯”了关东,到了沈阳。马学礼十一岁就进了一家日本人办的金属工厂当小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好容易才盼到日本投降。国民党来了,马学礼一家仍然生活在地狱里。一家人饿得实在不行,父亲捡了家里破破烂烂的衣服、被褥到乡下去换豆饼吃,结果又被土匪抢了,人被打得吐血;……
解放了,天亮了。马学礼在1950年就考进沈阳机床一厂当车工,1951年提升为技工。工人再也没有挨打受气的事了,真正成了工厂的主人。
党为了培养他,常给他锻炼、提高技术的机会。在工段长的具体帮助下,他的技术提高很快。1954年10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党又派他到苏联去学习。
马学礼的阶级觉悟迅速提高了。他懂得了应该怎样对待劳动,怎样对待我们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战。这是马学礼的雄心大志。他照共产主义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于是他对要给他领功的同志们说:“不!同志们,账应该这样记:这是党的功劳,是大家的功劳。”
功劳给别人 困难给自己
马学礼把功劳记在别人身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却分毫不让,什么困难的任务只要交给他,他总是不讲价钱的。
去年5月,工段里出现了重大关键——滑枕加工进度严重地落后了。滑枕约二米多长,要钻成直径一百三十三毫米的内孔;原来的加工方法,先用钻头钻孔,然后用车刀三番两次地扩大。尽管麻花钻改成了深孔钻,加工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钻头还是容易断,进度还是赶不上,结果3月份投的料,到5月份还剩下一大半。更痛心的是,很多有用的钢材变成了废弃的铁屑。
一天,加工滑枕的秦光汉找马学礼来了:“再给个人吧,咱师徒两顶一班,实在累的够呛!”马学礼又想起了在苏联见过的套料刀,干这种活既省力,工效又高,而且可以套出整根的钢料来。他从苏联回国时,还带回了一套图纸,交给了工厂的中央资料室。
套料刀的事,不只是马学礼一个人提过。可是,拖了八个月,没有得到解决。马学礼也不止一次地找过有关部门,但是工具科的同志却说:“套料刀设计太复杂,要求又精密,制造有困难,还是钻吧!”这时候,马学礼再也按捺不住了。心想:“苏联能制造,我们有了苏联的资料难道不能制造吗?”他写了一张大字报:
“套料刀拖了半年多,大好材料化铁末,工艺科啊工具科,你们到底作不作?如果你们怕困难,材料拿来我们作!”
几天过去了,大字报像石沉大海,没有反应。马学礼想:“你们不相信,好吧!我们就作给你们看看。”决定试制套料刀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党组织的支持。总支书记见面就督促马学礼动手,还问有没有困难。
套料刀试制开始了。经过几番努力,第一个套料刀上了车床。开始试验了,马学礼亲自操作着机床,几十双眼睛紧张地注视着他。一会,马学礼关车了,套料刀套不出料来。有人在旁冷言冷语地说:“人家厂里试装多少次都没有成功,你又何必费这大的劲呢?”
马学礼站在机床旁边,寸步不移,那双皱着眉头的眼睛全神贯注地紧盯着套料刀。工人们一个也没有离开,都静静地苦思着。忽然秦光汉开了腔:“我看是三个刀头的力量不均匀。”
“对,有道理,快磨刀吧!”马学礼说。
马学礼有个脾气,干什么都不是关着门一个人干,总是和大伙一起商量。别人有一点好意见他都能听进去、记在心头。他听到秦光汉的意见后,很快就接受了。
几十分钟以后,刀磨好了,套料刀第二次上了床子。不久,一整根二米多长、七十四个毫米粗的圆钢被套出来了。
扑不灭的火焰
马学礼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刻苦钻研,终于学会了制造套料刀;但马学礼更是个富于创造的人。1958年,全厂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工厂的年计划由四十二台跃进到二百台。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车间的劳动组织进行了调整。党组织考虑到马学礼是老车工,为了更充分地发挥他的作用,把他调到中小件工部去当调整工(中小件车床较多),具体帮助解决技术操作上的各种问题。
马学礼一来到中小件工部,就一直留心党支部告诉他的加工蜗杆赶不上进度的问题。蜗杆加工简单说来,就是要在滚圆的钢料上,车出非常精密的又深又宽的螺纹来。车工黄志雨和吴健民十分吃力,一天累得腰酸背痛,还车不完一个活。
一天黄志雨找马学礼:“马师傅,听说你搞革新很有办法,老吴和我想改进蜗杆的加工方法,你说行吗?”马学礼说:“行!大家都来想办法,我们一起干吧。”从此,马学礼就和黄志雨、吴健民一道,投入了一场紧张的战斗。
如果说,试制套料刀还有从苏联带回来的资料,那么改进蜗杆的加工方法,不仅没有资料,脑子里连影子也没有。他们翻阅了许多机械书籍,也没有结果。他们成天琢磨这件事。
一天,车间里的一台正在加工蜗杆的铣床吸引住马学礼。他想:“如果车床上用铣刀,用一个马达来带动它加工蜗杆,不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吗?”
想着想着,他犹豫了:“要这样能行,人家不早就搞了?!”马上他又打消了这种想法:“要是人家没有干过的,就不敢干,哪能有革新?”接着,他把他的打算告诉了党支部。这时,支部又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马学礼拿着他们自己画好的草图去工艺科求教。工艺科长(党委委员)派了技术员李启元帮助他们。
李启元是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技术员,在马学礼他们的影响下,干劲更足,绘图设计,常常废寝忘食。工部主任李绍臣也亲自参加战斗。就这样,一场“三结合”的试制开始了。
第一次试验开始了。结果,不行。马学礼想换一个低速马达,这时有人泼冷水地说:“一个马达一百多块,你知不知道?谁知道你那个试验能不能成功。……”
这瓢冷水并没有扑灭马学礼革新的火焰。他想:“要不断革命,不断革新,还能向困难低头吗?”“有党,有群众,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吗?”当天夜里,又投入战斗。
几次试验过去了,老是一开车子刀子就打坏了,马学礼陷入了沉思。关键在哪里呢?吃饭在想,睡觉在想,走路也在想。他在想农民李大贵引水上山的志气,他在想千千万万革命英雄的失败与成功,他在想党是怎样教导一个党员克服困难。……“我的困难算得了什么!”他终于想出问题来了。
马学礼再上机床试验,他用手转动主轴看到什么转手才不打坏刀子,答案终于找到了。
问题完全解决了。蜗杆加工不仅工效提高了十多倍,质量完全合格,而且劳动强度也大大地降低了。吴健民喜的跳起来说:“一年任务一个月完成,全厂的蜗杆任务,我们包下来。”工人同志们都带着惊异和喜悦的神色说:“手巧还要工具妙,苦干还要革新好!”
马学礼常说:“技术革新像大海,怎么也淘不干。”他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工效比原来又提高了十四倍到十六倍。
永远不骄傲不自满
马学礼在生产中所得到的体会心得,那怕是一点一滴,都恨不得一下子都告诉同行。
今年6月下旬,标准件车间的车工刘启接到加工一批大螺帽任务。在加工这批活的时候,先用的钢刀,速度太慢,后用马学礼创造的内旋风铣,车出的螺纹还是不合规格。刘启很焦急。
晚上九点多钟,马学礼正准备回家,刘启来找他。马学礼二话没说,就上标准件车间来了。他听了刘启介绍的情况,端详了刀具和工件,发现刀子装得高了一点。马学礼帮助刘启解决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一直干到深夜。结果这批原来需要两个班才能干完的活,两个小时就干完了。
马学礼帮助别人掌握先进经验的秘诀就是耐心。他从不把自己的先进经验强加于人。去年9月间,党支部研究工部的生产情况,发现铣工二组有几个月在关键上常拉进度,便决定派马学礼去帮助他们。
马学礼到了铣工二组,发现组长熊诗文态度生硬。马学礼对熊诗文说:“要把小组的生产搞好,革新技术是重要,但是首要的是作好思想工作。你批评人,态度太生硬,人家接受不了。还不是没解决问题,如果换个方式,多进行个别谈话多,表扬……”在马学礼的帮助下,熊诗文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生产也很快赶上来了。现在,全组已经做到了月月提前完成任务。
“这些年来,你究竟实现了多少项技术革新?”马学礼根本答不出这个问题。因为合理化建议谁也查不到完整的记录,他自己也从没有记这些,在他看来,“只要解决了生产上的问题,别人不知道是我搞的,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很少填表上报。据领导上现有的统计是:马学礼实现的技术革新,1958年有二十八项,为国家创造财富十二万元;1959年以来,实现了六十多项,其中仅就旋风铣往返行程吃刀法和铣开口螺丝两项,一年就能为国家创造财富十六万多元。
最近,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继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事事听党的话,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永远不骄傲不自满,老老实实地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保证作一个模范共产党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