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福建前线的“南泥湾”——记解放军某部的农副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6
第3版()
专栏:

福建前线的“南泥湾”
——记解放军某部的农副业生产
新华社记者 冶峰
人们记得,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出现了全国闻名的“南泥湾”。今天,人民解放军保持和发扬了这一光荣传统,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建成了许多个“南泥湾”。福建前线某部在保卫海防的同时,在营区里建成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
走进这支部队的营区,真像到了农场和畜牧场,到处是鸡鸭,处处有牛羊,整齐的菜地连成一片,各种果树栽遍山岗,池塘里鱼儿欢跃,猪圈里肥猪健壮,在纵横交错的新修的公路两旁,是一排排红砖灰瓦的营房。这支部队耕种的土地有四千八百多亩,新栽的果树一百四十多万棵,猪四千五百多头,鸡鸭三千多只,牛六百五十多头,还有为农副业生产服务的机器修理厂、水泥厂、石灰厂、榨油厂、肥皂厂和酱园。十个月来,他们生产的肉菜等不但基本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开始支援兄弟部队和当地市场。附近的部队经常来学习他们的生产经验,赞扬他们迅速改变驻区面貌的成就,外省来参观的人更亲?地叫它是当年的“南泥湾”。
这里,是一块带形的盆地,周围山高林密,丘陵起伏。解放前,因地区偏僻、交通不便,很少有人进来谋生。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生产,修通了道路,农户开始增加,仍然有不少土地没人开垦耕种。前年春天,这支部队来了,开始开荒种菜、养猪,因为战备、训练、建设营区的任务繁重,生产规模很小。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宣布后,官兵们意气风发,纷纷表示要在生产战线上发扬“南泥湾”的光荣传统。部队党委根据广大官兵的要求和驻地的自然条件,订出“把营区变成副食品生产基地”的规划,成立了生产委员会,主持这一工作。
开始,他们生产经验不足,遇到许多困难。养猪,有猪瘟,小猪不断死亡;种菜,掌握不住当地的农时,下了种不出苗,出了苗长不大;栽的果树,也因为缺乏园艺知识,开始时叶长得很旺,不久被虫吃掉,成活率很低。这时候,党委一面发动广大官兵献策献计;一面派人外出学习,回来举办训练班。各级领导干部也都种了“试验田”,总结经验推动生产。连长戚宝学在连里养猪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下班当兵一个月的时间当饲养员,和战士们一起研究出一套饲养管理方法,他的方法在部队广泛推广以后,猪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他的连队除现在圈存的五十多头猪以外,去年生产猪肉五千五百多斤,超过原计划三倍。当地农民说,这里土质不好,韭菜种了不长,炮兵连在新开的荒地上大胆试种,一亩三分地八个月收了七千多斤。他们种的香蕉、菠萝,由于虚心学习、细心培植,有的还提前开花结果了。
当我沿着新修的公路,傍晚到达这支部队时,盆地里到处是军官、士兵并肩劳动的景象。他们说他们是白天搞训练,早晚忙生产。在这里,我遇到许多能打仗、会生产的战士。在果林生产队,我访问了副班长詹锡玉,他在入伍以前是个食品商店的服务员。入伍以后,勤学苦练,成了“一专多能”的炮手,前年8月严惩金门蒋军的炮战中,战斗勇敢,受到上级的表扬。从前线归来后,他到果林生产队,积极地向老果农学习,不久就掌握了培植柑桔的基本知识。当他回队参加军、政、文化学习的时候,许多战士还不断跑来向他请教。养猪战士沈碰是有名的“猪保姆”、“猪医生”。兽医主任周凤卿告诉我,他在班里是个好战士,当炊事员、给养员的时候也处处领先。养猪以来,他又爱上了猪。天热了,他给猪洗澡,天冷了,他在猪舍里铺上稻草,全连六十多头猪,不生病,长得快,长得肥。到了营部生产组以后,他一面养猪,一面当“防疫员”,协助兽医治好了许多猪病。在这里,我也遇到许多轮番来参加劳动的军官,他们和战士一样劲头足,干得欢。
在我访问期间,这支部队为了扩大生产,正在进行冬季生产竞赛。有一个单位十天修了一个鱼塘,养鱼十万条,另一个单位深翻了全部耕地,播下了菜籽。一位领导同志很有风趣地对我说:“不要多久,我们的给养员(负责采买副食品的人)就只能在家里工作了。”(附图片)
解放军某部四支队种的大白菜亩产两万七千六百多斤。这是荣立三等功的种菜能手杨希林(前)在菜田里 王辅民摄(新华社稿)解放军某部养鸡场里饲养的来亨鸡 胡勋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