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闯进自然科学的大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19
第4版()
专栏:

闯进自然科学的大门
本报记者 张之遴
——我准备研究的工作,
是群众最需要的东西。
这是农民出身的“农业专家”曾瑞光在1950年开始向自然科学进军时,写在工作笔记扉页上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他研究科学的方向和目的。九年多来,他循着这个方向,先后培育出“红光凤头鸡”、“灰色长毛兔”和“金农一号烤烟”等十多种家禽、农作物新品种。他培育的鸡,肉蛋双丰,养的兔,毛质细腻,烤烟优质高产,还大大缩短了作物的成熟期。给当地的生产革新作出了榜样。最近,他又埋头于“二季花生”和“底上丰”的试验。这些试验有的已取得初步成功,有的正开花结实。
曾瑞光是贵州省金沙县城关红旗公社的党委书记。这个从小就在家盘庄稼,仅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在党的培养和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几年钻研,现在已经闯进自然科学的大门。
书也是人写的
曾瑞光正式钻自然科学,是从照搬书本上现成的东西搞试验开始的。如秋洋芋的试验,是李森科的“农业生物学”给他引的路;秋小麦的种植,是受“米丘林选集”中锰强灰育种的启发。久而久之,他发现生产上的许多新问题,书本上也不完备,甚至根本就找不到。他不得不超越书本另找门路。这就使他极其自然地产生了一种相信书本但又不迷信书本的思想。1954年,他在“中国农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油枯喂猪的文章。文章说:油枯可以喂猪,但用量不能超过总饲料的15%,每天一头猪只能喂半斤。因为油枯中有一种糖苷毒素,喂多了猪会拉肚子。他就想:既然是糖苷毒素在作怪,为什么不能想想办法除掉它呢?他找了一个饲养员作助手,准备试验。这时有人劝他:“书上都说只能喂半斤,你还试个啥。”曾瑞光口里不说心里想:“书还不是人写的,为啥就动不得?”为去掉糖苷毒素,他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都没成功。最后,突然想起平素用菜油炒菜时,有一股生臭味,如果把菜油煎一煎,用水喷一喷,生臭味就去掉了。于是,一个用加热处理去毒的办法,逐渐在他脑子里成熟起来。几经试验,果然获得成功。采用这个办法,一头猪每天喂上五斤油枯也不碍事。他们在一年中就用油枯、青杠子等一百多种野生饲料喂肥了八百多头猪,没用一粒粮食。后来,那篇文章出单行本时,原作者还根据他的试验作了某些订正。
要研究它就得爱上它
曾瑞光的试验兴趣越来越浓厚了,范围越来越广泛了。他常常整天蹲在地里不回家,弄得满头大汗混身泥。回了家也伏在书桌上半天不抬头。曾瑞光对他那些“宝贝”,确实是爱护备至。他在进行安哥拉兔和本地短毛兔杂交试验时,哪一夜都要点灯起床看几次,又怕它冻着了,又怕它饿着了。1953年秋,他在贵阳畜牧场买了两头约克夏猪,搭货车运回金沙。那一天正是红火大太阳,就是静坐在屋子里也嫌热得慌,别说蹲在敞车上顶着太阳晒了。猪晒得吭哧吭哧直喘气,又找不到水喂。他上车时带了几斤梨子,准备自己解渴的,结果,全部都喂了约克夏猪。
一切试验从国家需要出发
曾瑞光搞科学试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从实用价值着眼,从国家需要出发。譬如他试验的“二季花生”和“底上丰”,就是响应党的“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和“增产油料作物,支援国家建设”的号召而进行的。
金沙县是一个适合种植花生的地方,但当地的老习惯是花生和玉米同时下种。种了花生就无法种玉米,种了玉米就不能种花生。这时他就想:“延长花生的播种期,收了玉米接着种花生,岂不达到粮油双丰收!”他立即物色了一种立蔓型的小花生品种,在7、8、9月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都成功了。“底上丰”的试验,是他从用莲花白喂猪联想到的。莲花白喂猪纵然好,如果再给它加上一把劲,使它的根和叶都能吃,那就两全其美了。因此,他便用苤蓝和莲花白杂交、大头菜和白菜杂交,得出了两种新品种,上面结莲花白和白菜,下面结苤蓝和大头菜。他给这类作物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叫作“底上丰”。
在这一时期,他还进行了野生苡仁和家生苡仁的杂交、蓖麻蚕与柞蚕的杂交等多种试验,目的是改变其性能,使苡仁达到多年生,使蓖麻蚕能适应贵州山区的气候和解决复杂的饲料问题。
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农民出身的“农业专家”曾瑞光,由于他的文化水平较低,在这一系列钻研和试验中,也碰到过不少困难,有过失败的痛苦。他开始读“米丘林选集”等科学书籍时,好多名词术语弄不懂,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向别人请教。身边无人可以为他解答时,他就采取跳过去,或者联系上下文苦琢细磨的办法揣摸大意。常常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在灯下苦读。生产上出现了棘手的问题,他总是四处登门拜访老农求教。每当困难压头的时候,党的领导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鼓励他,坚定他的信心。省委、地委和县委的负责同志,都给他出过不少主意,解决过不少具体困难。他自己也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在失败时候却步。他常说:“钻科学最忌一冷一热,要不怕失败才能成功。”曾瑞光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闯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现在,他又制订了一个从现在到1962年的新规划,共有五十八个项目。他说:“我才作这么一点事情,党和人民就给了我这么多荣誉,要不鼓足干劲好好钻研,怎么回答党的培养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呢。”(附图片)
这是曾瑞光培育出来的“红光凤头鸡”。这种鸡可日产蛋二或三个,最大的蛋有四两四钱重 张之遴 摄
曾瑞光正在勤奋学习 张之遴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