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蓓蕾朵朵笑春风——喜看青少年曲艺演员的表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20
第8版()
专栏:

蓓蕾朵朵笑春风
——喜看青少年曲艺演员的表演
沈彭年
最近在首都举办的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会上,涌现了不少青年曲艺演员,他们年岁不大,弹唱都好,热情洋溢地歌唱了伟大的党和毛主席、歌唱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歌唱了工农兵的当代英雄,使人对曲艺艺术感到耳目一新。更为令人兴奋的是少年曲艺演员也不少。本来曲艺艺术不是很容易掌握的,这种语言艺术要求演员唱得字正腔圆,说得口角生风,琵琶三弦要弹奏得洗练动听。培养少年曲艺演员是不容易的。大跃进大大地推动了曲艺工作,在1960年开门红的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会上,出现了成队的红领巾,他们和佩戴着共青团团徽的青年演员站在一起,占了全体演员人数的72%。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曲艺演员的四世同堂,令人喜笑颜开。从少年演员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曲艺工作的未来的繁荣美景。
曲艺传授徒弟能不能够多快好省,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刚刚培养了一两年的小演员,能够把“赵云截江”演唱得丝丝入扣,腔调、身段,一丝不苟。不只如此,他还能够歌唱人民英雄,用新的唱腔有力地歌唱了黄继光。他也能弹弹三弦,拉拉四胡。四川清音有一对兄妹小演员,才一年多,就学会了近二十个段子。兄妹俩演唱的“小放风筝”活泼极了,小孩子唱放风筝的事,有成人演员赶不上的地方。河北省的小演员唱的乐亭大鼓“小姑贤”,能够把三个人物的神情语气演唱得清清楚楚,忽紧忽慢的节奏也掌握得比较稳而准确。少年演员们的演唱使得整个汇报演出充满了生气,洋溢着喜气。观众的称赞是很容易理解的。小演员们自己理解得更清楚,他们说能够学会一点艺术,是由于毛主席的关怀,党的培养;老师的苦心传授,广大听众的爱护支持。
老师们常和他们谈起自己幼年学艺的悲惨经历,挨打挨骂,受冷受饿,往往学了三四年,只学会了跑东跑西,抱孩子做饭。有心眼的才“偷”到一点混饭的本领,碰见好心的老师才能够学个一知半解。因为那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社会,老师们只好来个“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今天的老师,孩子们也有个评价:老师爱我们如同自家的儿女。教唱是一字一句地教,教鼓板乐器是把着手教,教身段是一招一式地教。老师们忙完了自己的业务,有时忘了吃,忘了休息,立刻给学生说“活”。有的老师带着病也要坚持教学,他们说孩子的功夫一天也不能误。老师们认识到了教徒弟是在培养曲艺事业的接班人,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曲艺歌手。
老师们也常和徒弟们谈起旧社会的剧场情况。能够到园子里演唱的曲艺演员为数不多,苦处也是一言难尽。场子里乌烟瘴气、地痞流氓资本家是主要观众。初上台的小演员没有一个不是战战兢兢,胆战心寒的。一句不对,就会受到无情的哄闹,下了台就会受到毒打痛骂,苦不堪言。今天的听众把小演员也是看成自己的孩子,稍有一点好处,就热情鼓励;有一点差错,听众,劳动人民的听众,比台上还着急,对小演员们满怀着疼惜的心情。有时他们还善意地提出意见,进行帮助。
这一切可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一句话,由于我们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适合向哪一方面发展的幼苗,都可以得到阳光甘露,茁壮生长,成长壮大。老师为什么和旧社会的老师不同?听众为什么有了彻底的变化?
小朋友们回答得好:这个时代是最幸福的时代。
对!我们有了伟大的党和敬爱的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我们有了六亿劳动人民的护持,和一切文学艺术一样,曲艺事业就有了无限美妙光明的发展前途。今天的蓓蕾,明天的鲜花,社会主义社会曲艺事业的骨干,一定会戒骄戒躁,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