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诗满栏画满墙的文化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22
第4版()
专栏:

诗满栏画满墙的文化乡
本报记者 蒋顺章
人们一走近湖北枣阳县鹿头公社邓店生产队的驻地,一阵阵响彻在旷野上的歌声,便随着微风迎面传来。进入生产队后,那满栏的诗篇和一幅幅巨大的壁画,就展现在眼前了。许多外地的参观者,情不自禁地朗诵着那些激情的诗篇,赞赏着那动人的画幅。这些诗和画,都是邓店生产队社员们在文化高潮中创作的。
傍晚,正当社员们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劳动收工回家的时候,村头上传来了好消息:“今晚俱乐部开晚会,希望社员们踊跃参加……。”听说有晚会,社员们高兴得忘掉了一天的疲劳,急急忙忙地放下农具就洗脸换衣,吃罢饭后就三五成群地向俱乐部走去。不一会,俱乐部里被人群挤得满满的,演出活动开始了。渔鼓、高合曲子、小型歌剧,……种类可多啦!精采的晚会节目,一个接一个地在掌声中闭幕。但是,社员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赞美地议论着自己所熟悉的业余演员,剧中的情节。
早在1952年,邓店的年轻人就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文工团,为农民唱歌跳舞。随着社员的生产和生活的提高,文艺队伍也不断壮大了。到1956年,他们建立了枣阳县第一个俱乐部。几年来,俱乐部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围绕着党在各个时期的生产中心,就地取材,干啥编啥唱啥,把社员群众在生产中的新人新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快板、渔鼓、坠子、曲子、歌剧、漫画等十几种文艺形式来颂扬,鼓舞社员的劳动干劲。自1957年冬天以来,他们创作了曲剧二百九十多个,歌曲五十四支,舞蹈六个。文艺队伍由二十多人增加到二百五十多人,俱乐部除定期演出外,还深入到田间地头、水利工地为群众表演。
但是,党支部在开始发动群众大搞文化活动的时候,也遇到不少障碍。有人说:“创作这玩艺不简单,靠群众是搞不出名堂来的。”有人说:“写诗作画是秀才的事,我们这样泥巴腿,真不沾弦。”当时不解除群众的神秘观点,就不可能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杨立兰原来是个普通的农家姑娘,她在党的培养下,现在成为一个既是棉花生产能手,又是全县有名的农民诗人和歌唱家。党支部就以杨立兰这样的典型来启发群众、鼓励群众。有一次,俱乐部副主任杨立兰正在食堂吃饭,看到女社员李国平一边跳跳蹦蹦走进食堂,一边嘴里哼着秧歌调:“毛主席,真正好,领导妇女翻身了。不烧锅,不做饭,娃子送到幼儿园……。”杨立兰一听高兴地问:“李姐,这歌儿谁教你的呀!”李国平莫名其妙的回答说:“没有谁教我呀!”“那你怎么唱的?”“我心里一高兴就顺口唱出来了呗!”“好!这不就是你的创作吗?”李国平听杨立兰这么一说,又喜又羞地一溜烟往食堂里跑了。
群众看到创作并不难,顾虑打消了,一个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和创作活动立即在邓店生产队蓬勃展开。全队一千八百多人,就有九百多人参加了写诗画画的创作活动,有一千五百多人学会了歌唱。每个小队都开辟了“诗画园地”,全生产队就出现了画满墙,诗满栏,歌声满田园的生动场面。群众性的自编、自唱、自演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蓬蓬勃勃的高潮。
邓店生产队俱乐部的文化活动所以生气蓬勃,是党领导的结果。生产队党支部对俱乐部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很重视,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看成是教育群众、鼓舞群众、推动生产跃进的有力武器。党支部书记郭德育亲自挂帅,把领导群众文化活动列为党支部的经常工作之一。安排和检查生产时,总是结合安排和检查文化工作,并定期组织群众性的评比,不断地表扬先进,开展学先进、赶先进的运动。党支部还十分重视对文化活动骨干的培养,除经常让骨干参加一定的生产会议,并组织他们学习政治和业务外,还放手大胆的交给他们任务,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为了使骨干紧紧地联系实际,了解实际,参加生产,反映生产,党支部动员了俱乐部所有的骨干都参加了种试验田,使他们不仅成为文化战线上的尖兵,并且也是生产上的能手,从而更及时地创作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