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朝雾中的红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25
第8版()
专栏:

朝雾中的红旗
萧马
汽车在坦荡的大路上奔驰。和我同车的几位都是去合肥水西门外小洋群钢铁基地参观的。
路的西头,还迷漫着晨雾。汽笛唱起凯歌,洁白的水蒸汽挤破了雾的包围,车窗前现出小洋群的雄姿,几十座小高炉,像一排排手挽手的巨人,昂首阔步地迎面奔来!
雾中飘着一面红旗,它插在第一座小高炉的顶上。这座高炉是这支英雄的钢铁连队的第一个列兵。看样子,它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红砖炉身,容积只有十三立方米,可就是这一号炉子,每昼夜要为祖国的钢铁工业倾吐十六吨铁水。
看到飘着红旗的这座高炉,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1958年夏天。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就在这水西门外,测量人员插上了第一面红旗,划上第一道石灰线。人们在猜测:“办厂吧?”“挖河吧?”“也许是开路?”都算猜对了。安徽省委就要在这里办座钢铁厂;挖条铁水河;开一条通向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路!
工程开始了!不到两个月,就在第一道石灰线的地方,竖起第一座小高炉。困难比曾经设想到的要多得多。站在炉前握钢钎的炼铁工,一个月前还是农民、搬运工、学生或者打字员……。他们毫无炼铁知识,但却有一颗共同的、为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急剧跳动的心。党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当全民办钢铁运动的开路先锋。路,确实不好开呵!第一炉铁就冻结了;火燃着,可炉口捣不开;这红通通的肚子里到底藏着什么呢?是铁?是渣?还是什么也不是的“夹生饭”?这时,没有经验的小伙子们有点急躁了,有些人甚至有点怀疑,但绝大多数相信党,意志坚决的人没有被这个事故吓倒。党委负责人充满信心的号召大家:“……在这座炉子里熔炼的,不只是铁矿石,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意志和毅力!”党的号召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拧成一根能捣穿任何炉口的钢钎。许多人冒着高温,反复研究原因,经过四个不眠之夜,这座炉子终于流出了红光闪闪的铁水。
从1958年8月8日,第一座小高炉出铁算起,不到三个月,水西门外的旷野完全变了样:七十多座八立方米到二十八立方米的小高炉先后竖起来了,它们每天都为国家生产上千吨好铁;一年多以前,对炼铁技术还摸不到门的小伙子们,现在已成了老练的炼铁工;现在的一号炉炉长,那不满二十岁的小吕,就是当时第一批炉前工中的一个。别小看了他,在他指挥下,现在每隔一个半小时,一炉铁水就顺顺当当地淌出来。他们炼的铁,产量高,质量好,一直保持着优质高产的红旗——就是飘在炉顶的那面。
从这面飘在一号炉顶的红旗下,还勾起了我另一段回忆:
那是1958年10月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合肥师范学院用石墨坩埚炼钢的消息传到水西门外。正在这里领导工作的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一把抓住从马鞍山调来的老工人李占海同志的手:“走,立即取经去!”他们两人冒着滂沱大雨带回了四个石墨坩埚,没等换下湿透的衣服,就连夜在一号炉旁挖起坑,架上火,掐了几勺铁水,就在这原始的炼钢炉里炼起钢来。第二天清晨,天朦朦亮,老李就带着四块还不能肯定是什么的金属,送到东门外的化验室去化验。一个多小时后,从电话里传来了他的声音:“同志们:是钢,道道地地的钢啊!”钢!水西门外小洋群的第一块钢,便是这样诞生的。以后,又在同一地方,作了好几次炼钢试验。人们爱在这块地方作试验,那是因为小洋群从这里诞生,大家在这里得到党的指示和支持,但更能引起人们深厚感情的是,大家永远忘不了一个最幸福的时刻:1958年9月中旬,敬爱的毛主席曾经站在这里,和工人同志们握过手,亲切地交谈过,还用炼铁工人的蓝眼镜在炉前看过火候。毛主席曾经用赞许的眼光巡视周围的一切。预祝一个新生的钢铁联合企业快快成长。人们理想过的钢铁联合企业,今天已经初步实现了:就在离一号炉不远,一座相当大的炼钢车间已经投入生产了,四座三吨转炉每天每夜都在把美丽的钢花射向天空,出钢的钟声不时自豪地宣布:“小洋群又出了一炉钢!”(附图片)转炉出钢张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