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城隍庙里景象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28
第2版()
专栏:

城隍庙里景象新
新华社记者 叶世涛 奚锦芬
随着春节的临近,上海老城隍庙这个著名的小商品市场,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
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古老市场,变得年轻了。街道整齐干净,两旁出现了不少大商店,门面油漆一新,格外惹人注目。小孩玩耍的龙刀龙枪,形象逼真的彩色绢花,喜笑盈盈的布娃娃,各式各样的锣鼓、丝竹乐器……布满货架。尽管朔风凛冽,市场里顾客仍然络绎不绝。
我们访问了国营老城隍庙日用品批发部。批发部的党支部书记柳忠富等告诉我们:城隍庙市场像今年这样兴旺是过去所没有的。现在供应的小商品达到了一万一千多种,比过去任何一年都要多。其中,仅妇女们用的头带就有五百多种。批发部下面二十三家商店,今年1月上、中旬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竟增加了十倍。解放以前,这里集中着赌具店、香烛店、命相馆。官僚、地主、老板、流氓,在外面为非作歹,到这里来挥霍浪费,造成市场畸形的繁荣。今天,这类商店关门的关门,改行的改行,人民需要的那些手工业品的行业发展了。
我们在城隍庙看到了一些外面大商店里不易买到的小东西。譬如,家庭妇女做针线用的针箍,老太太插在发髻上的发钗,修补麻袋用的袋针,老年农民喜爱的旱烟筒……。这些大多是庙里的工场生产的。亦工亦商、自产自销,原来就是城隍庙市场的经营特色,现在又有了进一步发扬。特别是近半年来,设立了三个比较大的工场,专门制造素负盛誉的牙骨、塑料制品和儿童玩具。一些著名的扇子、毛笔、五金等商店,也都附设了小作场,代替了以前那些分散简陋的小作坊。
现在的城隍庙市场,不但商品多,而且服务态度好。走进城隍庙大门,就可以看到高高挂着的一条红布横幅,上面一排八个醒目的大字:“笑脸相迎,热情周到”。这是他们最近为了做好春节供应提出来的口号。许多商店里,也挂着类似的标语牌。在访问的时候,我们听到不少商业人员体贴顾客,关心顾客的事例。饰品店营业员给顾客当场配钉钮扣;替小姑娘用新买的头带打上蝴蝶结,如果顾客要买的东西暂时没有备货,货到后就立刻送上门去。因为服务态度好,许多营业员得到了顾客的表扬。解放以前可不这样,城隍庙商贩的欺诈经营作风,使顾客望而生畏。脸盆上有斑点,他们用毛笔写上一个价目;玻璃杯上有裂纹,就画上一些花鸟;袜子上有疵点,便贴上一张彩色商标;使顾客看不出来。现在,这种“戏法”当然再也没有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