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春节前夕访幸福人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1-28
第4版()
专栏:

春节前夕访幸福人家
本报记者 孙世恺
春节前夕。北京的街头巷尾,喜气洋洋。
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访问了北京东城区魏家大院。居民委员会主任柯荣珍一边走一边对我说:“这个大院有三十一户,一百四十多口人。一年多以前办起生产组,又办起公共食堂,生活和美,好像一家人。”走进院里,左邻右舍就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时,东屋走出一位鬓发花白的王大妈,请我们到她家坐坐。我正想问问她家办年货的情况,还没等开口,老大妈就抢先说:“现在真是一年赛过一年,鱼呀,肉呀,连花椒大料,都准备好了。商店服务更周到,有时还送货上门,我们这些参加生产的妇女可省心啦!”老大妈说着说着就乐起来,连满脸的皱纹都笑开了。接着,她又滔滔不绝地讲起她们石棉生产组的情况和大家的干劲……。
按照老习惯,春节前好几天,家庭妇女们就成天张罗着办年货了,今年可变样啦。在春节的前夕,许多家庭妇女还不肯放下手中的活。在我们谈话时,王大妈瞧见她三儿子来了,突然中断了话题,忙着催促她儿子说:“你快去厂里领些活,春节期间正好家里人多,孩子有人带,我可得腾出手多纺些石棉绳。”她回过头来又指着墙角,笑呵呵地对我说:“过去,我在那里设佛龛,逢年过节求神拜佛,日子从来没过好;解放后不信那些了,一家人都参加了生产劳动,生活一年比一年美。”
街坊邻居谁都能说出王家十年来的变化。王老头就在这条胡同摆了三十多年的小摊,解放前那个春节也没吃过一顿饺子。现在,大儿子当工人,二儿子上学,儿媳妇又是保育员,全家没闲人。墙上挂着三张先进生产者的奖状,其中有两张就是奖给王大妈的。从这位朴实的老大妈身上,谁能料到她在这院住了半辈子,从没迈出过大门的人,现在却当上了生产组长,变成街道生产战线上的突击手。
走出王家,我又到芦家去串门。
这家更热闹。老少三辈十多口人,儿子闺女都回来了,一家人团聚着。芦大妈正和三闺女缝被子。她见到我们来了,就放下手里的活,一面抱起小孙女,一面热情地招待我们,和我们闲谈起来:“平常日子,儿子、闺女和儿媳妇都在外边,有的当工人,有的做保育员、护士,也有的上学,家里就剩下我这老太太,可我照顾孩子也不闲着,抓空还参加街道生产组纺石棉绳。”
这时,忽然进来一位老大爷,告诉说食堂里晚饭时吃些什么饭菜。我还以为是芦大爷,差点认错了人。芦大妈马上介绍说:“这位耿大爷是我们食堂的管理员,也是全院的管家人,他每天都沿家挨户通知当天食堂吃什么,还征求大家爱吃什么。”从谈话中,我们才知道芦大爷就是食堂里的炊事员。一年多以前,全院有劳动力的妇女除了参加外边工厂、托儿所的工作以外,有家务拖累的人都参加了院内的生产组。当时,干了多年瓦匠的芦大爷,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就自愿当院里的炊事员,给大家做饭。现在,芦大爷成了全院最忙碌的人,赶早摸黑赶着给各家蒸馒头,谁家有鱼有肉,食堂都代做。春节前一天就代蒸了八十斤面的馒头,每斤面只收三分钱的煤、碱钱,大家可高兴啦。
芦大妈谈到芦大爷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越谈越浓。她说:“往年没有公共食堂,在春节前一家人早就得围着锅台忙起来了;现在有了食堂,早把主食做好了,真是又省事又省心。最近,我们院的食堂还被评为街道上的先进单位。”
这个大杂院里的住户,过去都是做小工、摆小摊,或者是蹬三轮的。许多人家谋生的情况,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都有固定的职业;靠男人生活的妇女也参加了生产,还出现了不少像王大妈和芦大爷这样的人。他们不仅都有个幸福的家庭,还关心街坊邻居,都想多为大家做些事。李素珍家中人口少,体力又壮,自愿担当全院的服务小组长,看谁家忙了,就帮谁家办些家务。住在门房的郭老太太,没儿没女也不显得孤单。院里的小学生在节前帮助老大妈打扫了屋子,买了肉和菜。除夕晚上、老人燉了一锅肉,热气腾腾。
在这大跃进的年代里过春节的时候,大院里的家家户户,大人孩子都团聚在一起,真是春意正浓,幸福无穷!(附图片)
魏家大院的妇女们,在春节前又完成了一批石棉线加工任务。这是她们正在把石棉线集中起来,准备交到工厂去
新华社记者 谢 琍 顾松年摄
魏家大院的孩子们不再经常殴斗了。寒假期间,他们组织了一个“儿童之家”,在里面看小人书、讲故事、下跳棋。初中二年级学生耿文福(左二)讲“小罗成”的故事,把孩子们逗乐了
新华社记者 谢琍 顾松年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