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怎样防止双季早稻烂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01
第3版()
专栏:

怎样防止双季早稻烂秧?
王树廷
我国双季早稻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烂秧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播种时期掌握不当,以及受不利气候影响所造成的。
播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确定双季早稻适宜播种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和各地的气象条件、早稻品种、育秧方法、土壤性质、地形特点和病虫害等都有关系,但是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农民很早以来就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播种期,如“清明下种,不用问爹娘”,“2月清明不用忙,3月清明早下秧”。这就是流传在浙江农村中的农民谚语。
双季早稻过早播种,由于温度太低,种籽扎根、吐芽、长叶都很缓慢。一当寒潮侵入,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烂秧烂芽;偶尔没有遇到寒潮,过早插秧,双季早稻孕穗期提前,幼穗有可能受低温冻害,不能开花授粉,形成白穗,影响产量。过迟播种,固然可以避免因低温而引起的烂秧,但会延迟双季早稻成熟期,影响二季晚稻适时插秧;同时,开花期延迟,开花后期会受“寒露风”影响而造成空壳瘪粒,降低产量。
根据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种籽发芽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为摄氏十至十二度。因此,只要抓住“冷尾暖头”,阳光充足,日平均气温稳定在摄氏十至十二度以上,而且估计以后气温也不致过于降低时,即可播种。根据以上条件,我国双季稻地区的早稻平均播种期大致为: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云南南部河谷地区一般在3月上半月为宜,暖冬年份2月下旬也可开始播种;四川盆地的长江沿岸平原地在3月上、中旬,丘陵地区在3月中、下旬;福建北部和江西、湖南两省南部在3月中旬;浙江、安徽南部、湖北和江西、湖南两省北部在3月下旬;长江下游(指江苏南部和安徽的长江沿岸附近双季稻地区)在3月底到4月初。但是,由于各年的天气条件不一样,特别是播种前后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早稻的播种期也有迟早。
不同品种的双季早稻播种期也略有不同。一般是粳稻较籼稻耐寒,因而在同一地区,粳稻可以比籼稻提前播种。
为了躲过夏季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双季早稻成熟期的影响,适当提早双季早稻播种具有很大的意义。7至9月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受台风影响最大和台风登陆次数最多的月份,争取双季早稻在7月以前成熟收获,才能确保丰产又丰收。
防止烂秧的措施
引起双季早稻烂秧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剧烈的降温和连绵的阴雨天气,是引起双季早稻烂秧的主要原因。在低温阴雨的天气条件下,由于植物细胞组织不能适应低温环境,生理上发生了障碍;再加上连绵阴雨,空气湿度很大,阳光缺乏,秧苗生长停滞,还会引起绵腐病菌的繁殖和侵入,加重烂秧。
减少或避免双季早稻烂秧的有效措施是:采用湿润秧田的育秧方法,结合设置风障、合理排灌和各项农业技术措施,以改变秧田近地面空气层的热量状况。
所谓湿润秧田,就是使水稻秧田田面保持湿润状态,上面再盖一些草木灰等,这是我国南方水稻地区普遍采用的育秧方法之一。湿润秧田可以使秧苗更多地获得阳光照射的机会,提高土壤在白天的吸热能力,使得土壤表层增温快、温度高,土壤中空气充足,有利于秧苗扎根。根据几种不同处理的秧田试验比较结果,湿润秧田的幼苗生长速度最快,烂秧程度最小。
在秧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设置防风障,可以减小近地面空气层的风速,加快土壤表面增热,缓和寒潮侵入时所引起的剧烈降温。
由于水的热容量较大,当空气温度迅速降低时,水的降温却非常缓慢,并且放出潜热,因而水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水具有不同的保温作用:白天,水能阻碍秧田温度迅速升高,所以白天应排水晒田,以提高地温;在低温天气,或者在地面辐射很强、降温很多的夜间,水能阻碍秧田温度迅速降低,所以应该灌水保苗,以防止低温引起烂秧。
抓住“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这是适当提早双季早稻播种、避免或减少烂秧的有效措施。春季,北方冷空气活动虽已减弱,但仍有小股冷空气不断南下,引起降温和阴雨天气。冷空气过后,天气转好,气温逐渐回升,直到下一次冷空气侵入时,又可能引起降温和阴雨。根据气流变化特点和气象资料的分析,两次冷空气一般相隔六至九天,并且一次比一次减弱。因此,各地应根据常年的一般播种期,结合当时当地的天气预报,在冷空气将要南下以前浸种、催芽;等冷空气过后,气温回升,天气晴好时播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