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摩茨”人的新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02
第6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摩茨”人的新生
本报记者 魏凌冰
我们从罗马尼亚的西部名城克鲁日驱车南下,到达工业重镇图尔达后又转向西行,沿着盛产鲑鱼的阿里耶什河,进入了西喀尔巴阡山中的“摩茨人之国”——克姆别尼县。
“摩茨”人的家乡是风光绮丽的地区。这里有数不尽的山峰,走不遍的河谷。这里有终年不化的冰柱和千年的冰窟。即使是在冬天,山林和牧场的颜色也美丽如画。“摩茨”人的尖顶木房散落在高高的山岗或狭窄的河谷平原上。
过去,这里的男子爱把头发扎成两个小辫垂在耳前。这种小辫在罗马尼亚语文中叫做“摩茨”。于是,这里的居民就被称为“摩茨”人,这个地区也被称为“摩茨人之国”了。其实,他们并不自成一个民族,也是属于勤劳勇敢的罗马尼亚族。
喀尔巴阡山的风暴
在罗马尼亚统一以前的几个世纪中,“摩茨”人也像德兰斯瓦尼亚地区的其他人民一样,曾经先后遭到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残暴统治,受到封建贵族和商人的百般剥削。在十七世纪末期,奥地利取代了土耳其对德兰斯瓦尼亚地区的统治。“摩茨”人地区的丰富的金矿成了皇宫贵族的私产,而“摩茨”人也成了“金子的奴隶”,每年要为宫廷和贵族做两百天以上的劳役。从这以后,“摩茨”人身上的木枷换成了沉重的铁枷。
正直勇敢的“摩茨”人哪能忍受这种无尽的摧残和屈辱!他们为了争取自由和土地,曾经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克姆别尼成了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的摇篮。1784年和1848年的起义风暴席卷了喀尔巴阡山环抱的整个德兰斯瓦尼亚地区。这两次大规模起义的领导者都是“摩茨”人的英雄,一个叫霍里亚,一个叫阿弗拉姆·杨古。
“摩茨”人掀起的许多次农民起义都被国内外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是,“摩茨”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火焰并没有熄灭。这个盛产黄金的宝地始终处在风雨飘摇中。
饱受压迫的“摩茨”人永远不会饶恕任何侵略者。在1944年,有一股德国法西斯军队向他们地区进犯。强悍的“摩茨”人重新拿起了武器,组成了一个子弟营,经过两个星期的顽强战斗,打退了德国鬼子的进攻。
新时代的开始
在解放前,“摩茨”人居住的克姆别尼县是罗马尼亚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那时,工业完全没有,农民用木犁耕地,文盲占75%,肺病和梅毒到处流行。
这里地下有丰富的金矿,地上有遮天的森林。但是,这一切都不属于劳动者。贪婪的国内外资本家对这些自然财富肆意掠夺。
在“摩茨”人地区,不论是农牧民、手工业者、矿工或伐木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痛苦和贫穷。有一首歌谣就是他们的悲惨生活的写照:
我们有绿色的松林,金色的原野,
我们这里蝴蝶成群,鲜花遍山岗。
远方的夜莺飞来倾听我们歌唱“道
伊那”,(注)
我们的辛酸的眼泪流成海洋!
在解放后,“摩茨”人的梦想成了现实。党和政府尽最大努力帮助“摩茨”人迅速改变了贫穷和落后的面貌。
现在,这里有将近50%的农牧民已经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全县共有四十三个共耕社,包括四千五百户。我们参观了以起义英雄霍里亚命名的共耕社。集体劳动使这个共耕社获得了空前丰收。稞麦和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都比解放前增加了两倍多,畜产品也有很大增加。社员们的生活是解放前无法比拟的。社员马代什·约瑟夫在解放前穿的是麻衣、木鞋,常常没有饭吃,全家十二口人挤在一间木房里。现在他每月从共耕社收入两千五百多列伊(罗币),三口人的小家庭住着三间新房子,他和妻子有二十多件衣服。
许多木器手工业者也组织起来了。“霍里亚—摩茨”木器生产合作社新建了两个大厂房,并且开始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这个合作社有两台运木材的拖拉机。他们的产品可以用自己的两辆载重汽车直接运到国家收购站。社员每月的平均收入有八百列伊。但是,在解放前,这些手工业者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不得不到处奔波。有许多人穷得吃不上饭,回不了家,被迫流落各地。
矿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前,矿工的安全毫无保障,不知有多少人在矿坑中葬送了生命。那时的矿工就像牛马一样,在狭窄泥泞的坑道中驮运矿石。他们为矿主采出了金子,而自己所得的代价却是疾病和饥饿。现在,矿石的开采、运输和加工都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严重的死伤事故已经消灭。矿工的平均工资比金矿国有化前增加了两倍。他们还可以享受到许多福利设施和养老金待遇。
由于木材的采伐和运输已经部分机械化,伐木工人的繁重劳动也大大减轻了。他们每月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一千列伊。解放前许多伐木工人都没有房子住,解放以来,已经有80%的伐木工人盖了新房子。
“摩茨”人已不再满足于那种简陋的小木房,最近多半用砖石水泥修建坚固美观的成套住宅。这个地区的房子有将近一半都是在解放后新建的。在休息日,你可以看到“摩茨”人穿的衣服质量并不亚于城市人所穿的,只是衣服的式样有些特点罢了。
在解放前的克姆别尼县,除去只能制造木桶的手工业外,没有任何工业。现在已经有三家木材厂,还建立了采石、面包、水果加工等工厂。在解放前,这里的商业也极不发达。人们往往无法卖出想卖的产品,买不到想买的东西。现在全县有一百五十多个国营商店、消费合作社和合作商店,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意兴隆的商业网。
在解放前,电灯对“摩茨”人来说还是件新奇东西,但现在全县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乡镇装上了电灯。这里的交通也比解放前方便多了,现在公共汽车通达每个乡镇,还有一条小铁路通到这里。
文化卫生的硕果
解放后,“摩茨”人的文化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在解放前,克姆别尼县文盲占75%,一所中学也没有,小学也只有二十六所。现在中、小学校已经增加到一百一十八所,并且在1956年就全部扫除了文盲。在解放前,没有一个工农子弟能上大学,现在每年都有五十名以上的中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在解放前,全县只有一个电影院、两个文化馆。现在电影院增加了九倍,文化馆增加了十六倍,还在七十六个村中设立了图书室。劳动人民学习文化的热情愈来愈高。有许多人还很喜爱中国文学。我们在一个图书馆里看到,马烽和西戎著的“吕梁英雄传”译本已被翻得很破旧了。图书管理员说,这是一本极受读者欢迎的小说。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摩茨”人的文艺生活也活跃起来了。目前全县有八十三个歌舞队、戏剧队、艺术宣传队和民间乐器合奏队。这些组织在解放前是完全没有的。去年他们选出了最优秀的演员参加了全国第五次文艺会演。他们演奏的长筒牧笛获得了二等奖。现在全县正在进行第二次戏剧比赛活动。
“姑娘会”是“摩茨”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7月17日,许多“摩茨”姑娘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走上格伊纳山顶。当然,和她们同时到达的还有成批的小伙子。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就在这里一见倾心,成为终身伴侣。
最近几年来,“姑娘会”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采了。它不但为相处遥远的青年男女提供了结识和恋爱的机会,也成了全县进行文艺会演和物资交流的日子。去年的“姑娘会”盛况空前,从各地来参加的有五千多人。
在解放前,克姆别尼县有70%以上的居民害肺病或染有梅毒,婴儿死亡率高达17%。那时,全县只有一个医院,三个保健站。现在有三个拥有五百多个床位的医院和十五个保健站,还设立了十一个在解放前所没有的产院。目前全县有二百八十九名医务人员,比解放前增加了十倍多。由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大大增加,“摩茨”人的健康情况很快好转了。现在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肺病和梅毒,婴儿死亡率年年降低。这个县在过去是全州婴儿死亡率最高的县,现在已经成为婴儿死亡率最低的县,去年全县生下的成千的婴儿全部都活了。
(注)“道伊那”是一种曲调忧伤的民歌。
(附图片)
“摩茨”姑娘在吹长筒牧笛
克姆别尼县城内新建的人民会议大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