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研究所里创造多——记辽宁西丰县农具研究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03
第4版()
专栏:

研究所里创造多
——记辽宁西丰县农具研究所
本报记者 赖德浓
在一个古老的院落里,有几间陈旧土房,门上挂着牌子:“西丰县农具研究所”。这里没有电动力设备,只有一个他们自己砌起来的烘炉,以及正在制作中的土机床。别看研究所的设备这样简单,可是,在不久以前,它却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会议。
这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很少,只有十一名。但是,它在全县各人民公社还聘有五十多个研究员。这些研究员又和各公社的能工巧匠组成农具研究小组,使全县以农具研究所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农具研究网。所内的研究员也都是从全县人民公社集中起来的“土专家”,论文化水平,最高的相当于高小毕业,低的还没进过学校,可是他们都是农具改革运动中的闯将。这土生土长的研究所,成立以来半年中,已经为农具改革作出了不少令人敬佩的成绩。
油水掺用的故事
这虽然是个研究所,但知道H2O——水的分子式——水是由氢二氧一构成的并不多。所长是县机电局长李海城,一个仅有四年文化水平的小伙子,前年国家送他到北京学习一年才知道了H2O是怎么回事。学习回来以后,他常想:“老师讲H2O时说,氧不是可以燃烧吗?能不能把水掺在油内?”这个问题对他好像太深奥,H2O常在他心里打转转。他到北京开全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会议,路过沈阳买了一本科学画报,猛然看到一篇苏联论油水掺用的文章。他如获至宝,在火车上就如饥似渴地看,看得好像有点门儿了,但一到关键地方又给挡住了。在北京开会闲谈时,他曾请教过一些专家,都未置可否,有的摇头说:恐怕不行。一天晚上,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招待看戏,他顺手买了一张晚报,一下看到推土机油中掺水的消息,可耐不住了。他请求大会介绍他到北京机械化施工公司去参观。他找到了推土机手。这台推土机正是油中掺水发动的,他学习了这一经验。
回到西丰县以后,他就召开座谈会,并把这个任务交给研究员孙文库负责。孙文库这个人很有创造性,他已经把三十八马力的汽车头改为能拉十多吨重的土火车头。接受新任务以后,他就和同志们在柴油机上开始试验。他们改进了一些设备,并且想到开水比冷水沉淀物少,改用了凉开水。试验结果很好,烧纯柴油每小时耗油五斤八两,油水混合每小时耗油四斤八两,耗水二斤四两,每小时节省油一斤。机器转动的速度和烧纯油一样:每分钟一千二百转,而且温度平衡,爆震力小,能延长机器寿命,同时排气管冒白烟而不再冒黑烟了。
柴油机长腿
一位穿草窝子鞋、底上还钉有一块狗皮的人来到研究所,他是和隆人民公社的老铁匠,是这个所的研究员王文仁。他来参加全县柴油机长腿现场会议。实际上,他是代表这个公社来介绍经验的。柴油机长腿,就是他们公社最先试验成功的。柴油机长腿的事变成
了西丰县很引人注意的新闻。你看,一台柴油机从县街开过,一停下来就围上很多人。这是一台二十马力的高速柴油机,国营沈阳第二机床厂的产品。在山区,这种机器不能说不洋、不新,可是农民对它总有点意见。它虽然是脱谷、排灌、辗磨机械的强大动力机,有许多用途,但是它没有长腿,得二十多个人才能移动。常常上午在一个小队打完场,下午就得抬到另一个小队去。全县二百多台柴油机,得花多少人力畜力去抬!县委第一书记刘英国看见这种情况就号召设法给柴油机安上腿,哪怕安上四个轱辘推着走也行。和隆人民公社的能工巧匠展开了研究,像钉大车那样给柴油机装上木头架子,又装上手推车轮子三个,后面两个轮子还是装的双轮;再加上皮带和轮轴,利用柴油机本身的动力,居然哒哒哒地把柴油机开到了两三里地外的乡人民委员会。但是,皮带给震断了,在开动中转弯不灵,轮子也打滑。机电局和农具研究所派人去改进了这些缺点,以后,这台柴油机就在县街上跑起来。这可忙坏了县机械厂,因为他们研究的柴油机还正在安装呢!这两台长腿的柴油机原理一样,只是后者用的是铁架子、三角带、单轮子。这样长了腿的柴油机就变成了土拖拉机、土摩托车,实际上成了土万能拖拉机。它每小时可以跑三十多里,牵引力是一吨。给柴油机长腿不仅把死机器变为活机器——座机变为行机,而且把机器的性能扩大了。这就给工厂为农村生产柴油机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全县的能工巧匠集中在县里开了柴油机长腿会,根据和隆人民公社和县机械厂的经验,把全县的柴油机都长上腿,准备在春耕中使用。
锦上添花
所内还有一位研究员叫王克仁,原是老木工。他从公社调到研究所以前,在农具改革运动中就有许多创造。他在研究所试制成功的打乱草机,真是使水稻脱谷锦上添花。柴油机带动的打稻机本来是农民喜欢的脱谷机械。但是,这个威力强大的机械脱谷以后,乱草中还夹有不少稻穗,农民还得用槤枷打一次小场。打乱草既费劳力,还很不好打。王克仁创造了一个打乱草机,可以同打稻机同时挂在一个柴油机上用,比人工用槤枷打乱草提高效率十九倍。现在,他又在研究玉米点播机和为研究所制造土旋床。
一切为了农民
西丰县农具研究所是在1959年6月兴办起来的。为时才半年多,它已经成为全县总结群众经验,创造、改制、鉴定、推广农具的研究中心。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创制了农具六种,仿制的七种,并研究改进了群众的发明创造一百七十多种,对全县的农具改革起了尖兵作用。他们在全县各人民公社聘请了研究员,并在各公社农具修配站成立了农具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的触角从四面八方伸展到公社中去。所外聘请的研究员虽然算公社的人,但他们定时到所开研究员会议,接受研究任务,并向研究所反映群众改革农具的情况。所内的研究员也常常同公社和广大群众结合起来研究改革农具。如振兴人民公社试制快碾快磨,就是全研究所的人都参加了的。在制造扬场机过程中,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经深入各乡指导制造,并帮助郜家店人民公社试制成功高粱、大豆脱谷机,从制图到原料的供应都协助解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经常到群众中寻师访艺,吸取群众经验,并协助群众总结、改进农具。如足踏打稻机,一人一天只能打七十多捆,由于他们同群众商量改为水轮机带动两台打稻机,每天可以打七千捆。
这个研究所采取的是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先土后洋、因地制宜的方针,同时采用了上季为下季、上半年为下半年服务的方法,因此农具改革常常走在农业生产季节的前面,改好就能用。他们推广农具的方法是采用领导、农具、技术三到田的办法,作到思想通、工具有、包教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