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欣看新人赛旧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05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欣看新人赛旧人
梅兰芳
春节前夕,我们和几百个健壮的青少年戏曲接班人,兴奋地一起欢度了中国戏曲学校建校十周年的校庆。
记得在戏曲学校建校初期,我曾参加第一次招生委员会的工作,在田汉同志和王瑶卿先生等的主持下,那时只招进了不足一百名的新生。再看今天,它不但已发展成为能够容纳五六百名学生的学校,而且已经先后培养了二百几十名京剧科和戏曲音乐科的毕业生。再加上基本功师资进修班的学员,就将近三百名了。在我国,过去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富连成”科班,四十二年里,坐科的学生也不过七百多人,里面还有不少中途改了行的。过去的任何科班是无法能和今天的学校相比的。
我们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地超过了已往,再从质量来看,我曾多次看过中国戏曲学校学生们的演出,他们在舞台上有朝气,不疲沓,态度严肃,有集体主义精神;在表演中都肯深入钻研,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具有一定的政治修养,其中有的人已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他们知道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一个戏曲工作者所应有的责任,这些都体现了党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成果。
一个戏曲学校办的成绩怎样,观众是最严峻的评判人。有一位观众对我说:“我原来有一种想法,新培养出来的学生,政治觉悟、文化程度一定都不错,但这些课程占去不少时间,技术方面的工夫,恐怕就不会比旧科班出色。可是当我看了中国戏曲学校学生的演出,马上改变了我的想法。他们的口、眼、手、身、步都有准谱,许多行当的演员,功底都好。共产党教育人真有办法。”
欧阳予倩同志也说过,他看了中国戏曲学校演出的“杨门女将”中六个扎靠的女将一同出台,那种整齐边式的样子,非常兴奋。他又说:“有人认为龚云甫死后无老旦,我觉得‘杨门女将’里扮佘太君的王晶华就不错,不但唱得规矩,身上脸上都有戏,她目前的火候虽然还赶不上龚老先生,将来是未可限量的。”
从上面这些内外行的谈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戏曲学校在党的培育和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迅速地成长起来了。这个活生生的事实,有力地粉碎了那些“今不如昔”“后继无人”的谬论。
十年来,中国戏曲学校已经作出了很大成绩,博得观众的赞许。但是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要继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艺术质量,使每个人真正做到又红又专。培养戏曲艺术人才,老师们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字一腔、一招一势,都要精雕细刻,循序前进;开蒙时固然重要,讲课以外的指导,也不能忽视。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中国戏曲学校虽然已经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但跟随着国家建设事业大跃进的形势,学校也势必一天天发展,不断扩大新生队伍,这就需要注意师资的来源问题。因此,如何发掘师资潜力,培养新的师资,就需要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去。此外,我觉得戏曲学校的学生中,以唱工为主的老生、青衣的数量质量还有所不足。近百年来,京剧的发展,唱工和武工是比较突出的。谈到流派,往往以唱为特征,一个戏曲学生,在幼年时,当然唱做念打、文武昆乱都要学,但也要有重点地发展;艺术进修要讲求一专多能,才能不断提高质量,最后攀登艺术高峰。
戏曲学校的发展,也是经过一条曲折道路的,它的成绩,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不断斗争中,无产阶级思想不断战胜资产阶级思想而取得的。党的教育方针,不但教戏,更重要的是教人、改造人。不但要改造学生,也要改造老师,要大家进行自我改造。改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学到老,改造到老。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深入地学习毛泽东思想,把自己武装成又红又专的戏曲工作者。我谨以此与戏曲学校的老师同学共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