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临沂地区治山治水的主要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06
第4版()
专栏:

临沂地区治山治水的主要经验
中共临沂地委第一书记 朱奇民
山东临沂专区的山区和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解放前,由于统治者的盘剥和战争摧残,水系紊乱,河道淤塞,连年水旱交织,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以致地瘠民贫,粮食产量很低(在全省平均数以下)。群众称这种自然环境为“穷山恶水”。
解放后,党领导群众治山治水,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从1958年起,全区人民根据总路线所指引的方向,凭借着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两年来,全区共治理荒山三百五十多万亩,治理山头七千九百九十四个,连同过去的共整修梯田、坡地五百二十九万亩;兴建大、中、小型水库四千二百二十一座,修成较大引河工程二百零八处,打机井一万三千多眼,改造涝洼地三百多万亩。这些水利工程可以控制灌溉面积近千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4%;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九千五百三十多平方公里,蓄水十九亿方(占全区一般年景流失水量的32%)。
治山治水使得山河面貌一新。各大小河流的径流量大大减少,并且刷深了河槽,缩窄了河面。治理过的荒山经过一次降雨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的考验,均可以基本上控制水土流失;而在枯水季节,却又提高了河道水位。1959年遇到严重的旱灾,大部分县全年未下透雨,但是全区粮食仍然比1958年增产一成多。
两年来开展治山治水运动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坚持执行党的方针
治山治水的工作,在较长时间内我们存在着排水的思想。近两年来,我们根据“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展开了治山治水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
在治山方面,我们是根据省委和舒同同志指示的“鱼鳞竹节水平沟,库坝梯田自流渠”的方针进行治理的。但在具体执行时,各项工程的布局又根据不同地形、条件而有所增减。例如在沙石山的治坡工程有:鱼鳞坑、竹节沟、水平沟等;治沟工程有:沟头防护、谷坊、塘坝水库;对不能修鱼鳞坑等工程的石崮山峰,就在崮下修筑截水沟、拦沙墙、围山连环蓄水池等来拦蓄洪水。在搞好治山工程的基础上,再大搞“三群”(即水池、塘坝、水库群)、“五通”(即库沟、库河、库池、库泉、库库相通),使蓄水拦沙工程星罗棋布,联结成一个蓄、灌、排的水利系统,同时结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在治岭方面,在互助组时期,主要搞“二合一”(即深翻、培地埂合一);合作化时期则大搞“三合一”(即深翻整平、培地埂、修水簸箕合一)。但在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地采取彻底革命的办法,一步达到高标准化。即对一个岭坡,根据地形,统一规划,按片划方,使深翻整平、小地并大地、修灌溉渠道、培地埂、植树、修路等工作,实现“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一气呵成。1959年冬季全区二百六十余万亩治岭工程中,达到高标准的即有一百六十多万亩。
治山治岭必须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由上而下,坡沟兼治,作到对山、坡、岭、沟治一处,成一处,巩固一处,用一处。
在平原水利化和改造涝洼方面,我们坚决贯彻了舒同同志指示的“三闸三通三下泉,再加井库大畦田”的方针(所谓“三通”即沟沟、河沟、沟汪相通;“三闸”即闸河、沟、桥;“三下泉”即井、汪、沟下泉)。由于我区的平原多是山麓平原和山区盆地小平原,坡降较大,河流较多,且有沂沭河纵贯南北。采取这样的方针便可把河水拦起来,引出灌溉,并把多余的水蓄存起来,随时运用。两年来共闸大小河一千余道,如今有些小河,由于节节设闸已作到了河道阶梯化。河流上有了闸坝工程,引出的水就可以大搞“三通”,以便调剂用水。如果水量不足,则采取“三下泉”办法,利用地下水补充地上水。同时对自流灌溉达不到或不充分的地方,又打了些机井和砖石井,作到了“双保险”。
随着这些工程的兴修,两年来我们共修畦田五百余万亩,并结合渠道工程搞了一百多万亩的大地园田、台田,这样在平原便初步形成了一个能蓄、灌、排的水利系统。
大搞群众运动
治山治水运动,实际上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必须坚持政治挂帅,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克服一切消极畏难情绪。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领导决心强、魄力大,坚决发动群众,组织大兵团作战,千军万马、声势浩大,以压倒的优势进行突击,成效就卓著,工程完成就迅速;反之,缺乏这种雄心和气魄,组织少数人,面对一座大山,零打碎敲,运动就冷冷清清,成效不大。群众发动起来后,还要不断的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以保持群众的政治情绪高涨和干劲经久不衰。在施工中,还采取每干一段即进行总结评比,表扬奖励模范单位和模范人物,插红旗、树标兵的方法。这样作的结果,群众越干情绪越高,干劲越大,不仅搞了水利建设而且还锻炼了人。
只要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水利建设中的资金、物料和技术问题,便会迎刃而解。1958年春大搞治山治水运动开始时,正是1957年全区遭受大水灾和大旱灾之后。当时不但群众生活困难,资金物料也极为缺乏。在困难面前抱什么态度,是对每个共产党员考验的试金石。全区绝大多数的同志坚定地相信群众,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摆脱水旱灾害威胁,依靠群众来解决一切困难。一方面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副业,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困难;另方面把治山治水的规划提交广大群众讨论,积极发动群众。群众发动起来后,为了长远的利益,宁愿忍受生活上暂时的困难,自带粮食、工具上山劳动,充分发扬了山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群众提出的口号是:“有钱也干,无钱也干。”物料不足群众就拿出木料、砖石,献出废钢铁;资金不足就向社里投资。据初步统计,仅在1958年全区群众即投出砖石六千三百多万方,木料三千二百多万立方,以及其他工具、财物等,总值共达一亿五千三百三十四万余元。这些事实再一次说明:依靠群众举办水利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的根本方法;是适应大规模治山治水需要的多快好省的重要方法。当然在举办大型水利工程的时候,国家在资金与物料方面予以必要的补助,在技术方面给予指导还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对技术问题的态度有一条原则,即是不可不信,不可迷信。即对技术人员的合理意见就接受下来,坚决去办;对他们那些陈规旧律就不予接受。在这方面我们坚决的贯彻了领导与技术、技术与政治、技术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并坚决主张大搞群众运动,依靠群众来解决技术问题。我们一方面组织大批干部深入下去,总结群众多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另方面派出干部和群众到外地取经。为了培养大批的技术力量,每县都集中了一批治山队伍集中到一个山头,边讲、边讨论、边实地试验。这样以工程当教材,以工地当课堂,以现场为考场,边看、边学、边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治山工程经验。
加强党的领导
我区两年来治山治水所取得的成绩,是执行中央的方针和省委指示的结果。不少干部和群众说:“千条万条党的领导是第一条。”两年来在治山治水运动中,许多重要关头上,省委特别是舒同同志都给了我们以具体指示。1959年春季,当六大水库施工进入紧要关头时,有的同志认为物料、资金、劳力很紧张,主张下马。我们分析了全区的情况和条件,认为只要依靠公社和群众,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建成六大水库。当我们请示舒同同志的时候,他指示我们只要有条件有可能就干。结果六大水库就胜利的完成了。我们深深体会到,对中央的方针和省委的指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劳力,是解决治山治水和农业生产矛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劳力组织和战斗部署上,我们采取了建立专业队伍,根据大忙小干、小忙大干、农闲突击的方法,使治山治水的活动坚持全年,作到农业生产和治山治水全面跃进。其次是大兴协作之风。在修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和大面积的治山治岭、封山造林中,都是采取在统一领导下,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一社有困难,数社去支援的办法进行的。1958年治山治水坚持了全年,而农业生产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大跃进;1959年建成六大水库“锁蛟龙”,农业生产仍然是继续取得了大跃进。
“一朵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抓典型树旗帜,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在治山治水开始时,我们即注意了这个问题。在山区,我们总结推广了沂水县夏蔚公社治山治水的经验和莒南县石泉湖的经验;在丘陵区,总结推广了大山公社的经验;平原地区推广了郯城县马头公社水利化的经验。推广这些经验,大大促进了各类地区水利建设的迅速发展。
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中,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这方面我们采取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书记挂帅,分工包干的办法。1958年地委是按照六大流域,分工负责,包干到底;1959年则是根据六大水库工程,在地委统一领导下,由分工农业的书记、常委重点掌握,加强指导。各县委也都根据本县流域情况和工程要求,作出治理规划,建立指挥部,由书记挂帅,委员分工,各包一片,一包到底。各级领导干部在工地上与民工一起劳动,一手抓工程,一手抓生活,因此大大推动了工程的进度。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在治山治水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的工作还发展的不平衡,离治山治水高标准还相差很远。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向水利化和水土保持高标准化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