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在丰产方诞生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2
第3版()
专栏:

在丰产方诞生地
本报记者 王炳奎
从古城邯郸,顺着林荫公路,东行四十里,就是丰产方的诞生地——盛产棉花的河北磁县成安公社。
走进丰产方,分外精神爽;
浑身全是劲,遍野歌声扬。
这是社员们的切身体会,也是对丰产方的赞歌。目前,虽然不是碧波银浪的丰收季节,千顷方田,仍然是一幅媚人的图画。道东堡生产队的万亩棉花丰产方,一望无际的大地上,渠道如网,机井成行;一条条宽坦平直的机耕道,纵横交错。育苗温室的玻璃窗,闪闪发光,第一批温室育苗已长出了翠绿的嫩芽。一排排新建的猪舍里,猪仔在舒适地晒着太阳。男女专业队员们,在整地、送粪、喂猪……。紧张劳动之余,按照作息时间表,他们进行着各项活动,有的读报,有的认字,有的讲技术,有的练习射击,有的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静听着有线广播播送的新闻和文艺节目。“初生子”
丰产方——这个农业生产的新形式,1958年春季在成安出现了。1956年,这里就出现了三种试验田:干部试验田、劳动模范试验田和群众试验田。这些试验田,为大田农业生产作出了样板,提供经验。棉花姑娘王素梅种的二亩试验田,亩产籽棉五百斤,比当时农业社棉田的平均亩产高四倍。
1957年,她的四亩棉花试验田,每亩产了七百斤籽棉。王素梅试验田高额丰产的事实,在成安引起很大震动。原成安县委提出了“学素梅、赶素梅、超素梅”的口号。当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巩固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1957年冬季出现了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广大农民提出了“三千一万”(棉花亩产一千斤、粮食亩产一千斤、油料亩产一千斤,甘薯亩产一万斤)高速度增产的目标。采取什么措施实现这个目标呢?原成安县委确定以高额丰产为样板,大面积丰产为骨干,实现全面增产。道东堡乡党委书记郭云藻对老农乔潘同说:“素梅搞试验田,咱搞大面积丰产田。”他们还给大面积丰产田起了个学名——丰产方。1958年5月,道东堡、西南庄、曲村等六个高级社,联合搞了三千亩棉花丰产方,这就是丰产方的“初生子”。
丰产方一出现,就展示出一幅崭新的生产图景,显示了它在生产上的巨大威力。但是,当时高级社范围小,还束缚着丰产方的手脚。现在的成安人民公社,那时是四十六个高级社,平均每个高级社只有三千亩耕地。城关大中街高级社只有“满天星”的一千四百多亩地,分成大小一百四十多块,还有三百多亩地远隔十华里以外。这又怎能搞大面积丰产方呢?道东堡等几个高级社虽然联合搞起了三千亩棉花丰产方,也因为不是一个经济核算单位,领导不统一,存在着不少困难。
1958年下半年,人民公社应运而生,给大搞丰产方开拓了广阔天地。公社化以后三个月,成安公社就挖渠一百五十四条,打机井七十六眼,砖井千余眼,扩大浇地面积八万亩,灌溉面积由25%激增到8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在公社统一领导下,各生产队之间还调整了一万三千多亩边远地和“插花地”。各生产队的土地联成了大片,初步实现了种植区域化,为划方生产铺平了道路。
新阶段
人民公社的建立,使丰产方发展到更高的新阶段。1959年成安人民公社搞了一个万亩以上棉花丰产方、一个六千亩方、九个千亩以上的方,全社棉花丰产方共有四万五千亩,占棉田总面积的45%。道东堡等几个高级社联合搞的三千亩棉花丰产方,1958年还是丰产方运动的“初生子”,1959年成了丰产方的“老大哥”。这个棉花丰产方发展到一万三千八百亩。方内固定了一千二百五十名劳动力,组成了五十三个专业队,并设立了红专学校。
成安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歌唱着:
丰产万里天外天,采棉姑娘藏云间;
千顷棉田如碧海,滚滚银波漫成安。
他们说:“以往增产靠多种地,现在增产多搞方”;“丰产方,能保证实现增产,又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这话是千真万确的。1959年,全社丰产方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八十斤,比方外的棉花增产50%。道东堡生产队的“万亩棉花丰产方”创造了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一十二斤的高纪录,比方外的棉花增产将近一倍。在丰产方的带动下,全社十万亩棉花的亩产量,提前八年超额50%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道东堡村丰产方外的十亩又瘦又小的三类棉苗,划归方里后,“九凤”(九个名带凤字的棉花姑娘)专业队决心把它变成丰产田。当时有的人对“九凤”说:“这样的棉苗你们还能管出个名堂来?”这些风凉话没有动摇姑娘们变三类苗为丰产田的决心。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她们的决心更坚强了。她们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做到“人不离地,手不离棉”,精心细管,到现蕾的时候,棉苗变得又黑又大、又肥又壮了。这时候,说过“搞不出名堂来”的人,说是“棵又高,桃又大,这棉花可变好了”。
丰产方大面积高额丰产,使过去的低产穷队富裕起来,迅速赶上了富队。城关管理区联合棉花丰产方里的北街生产队,1957年没有搞丰产方的时候,亩产皮棉仅四五十斤,平均每人收入六十五元。1959年搞了二百亩棉花丰产方,在公社统一领导和支持下,方内各队共同兴修农田基本建设,购买生产资料,队与队互相协作,互相支援,互相传播生产经验和技术,二百亩丰产方获得大丰收,与丰产方外的棉花比较,多产一万二千八百斤皮棉。
红专大课堂
丰产方是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它要求有一支又红又专、有组织、有觉悟、纪律性强、战斗力强的队伍来管理。开始搞丰产方时,多数人不懂新技术,老农们虽然有些经验,但用来管理丰产方的生产就远远不足了。怎么办?社员一致要求学习。道东堡万亩棉花丰产方里首先建立了红专学校,队队建立技术组,组组有技术员,做到了技术进了丰产方。学习技术当中,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水平低。有的社员说:“斗大的字还识不了两口袋,凭啥学技术!”社员们这种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的心情,使文化学习进了丰产方;爱跳爱唱是青年男女的特点,文化娱乐也随着进了方。
老农林长润说:“在方一年,胜读十年书”。其实,岂止胜读十年书!1959年,仅道东堡的万亩棉花丰产方,就有二百七十五名社员达到普通技术员的水平;全社成千上万名十几岁的棉花姑娘,谈起棉花管理技术来,有理有据,滔滔不绝。集体劳动生活培养了社员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他们互相帮助,紧密团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